2023年全年,创投圈的数据出来了,从数据看,基本在预期之内,整体还是比较冷的。体感情况能比数据会更差一些。从投资端来说的话,投资金额大概缩窄到6600-6900亿区间,比2022年下降近1/4。整体的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金额按照投中的数据,下降到8000亿,下降大概20%。投融资国资的占比达到70-80%。
无论是市场化资金,还是国资,按照2023年的融资体量萎缩的情况,2024年的投资端,应该是会更加趋冷的。这对创业公司的融资,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IPO放缓压缩了退出渠道,加上投资端的低迷,整体会比较影响一级市场的流动性。对任何金融产品来说,流动性的降低,往往都是一个比较难受的,甚至是全面的估值回撤可能的事情。
方方面面来看,短期的困难会是创投行业难以回避的现实。这次的回撤,也应该是中国创投行业有史以来这25年多最显著的一次了。
同时,我认为,并不需要那么悲观。拉长周期来看,很多事情会回归常识。所有的产业都有周期,危与机也都是并存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行业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带来的机会和方向在哪里?
其实平心静气来看,身处任何行业,无论是个体,还是公司,尤其是类似创投行业这样头部公司市场占有率不到3-4%的行业中,如果自己做不好,与其怪市场大趋势,还不如先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通常,任何分散度高的领域,稍作总结思考,加上努力,就能够超过80%的人。如果还能够团结几个有水平的朋友,还能相对聚焦一些,有点有深度的复盘归因,就能超过80%的同行。因此,凡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可能成长更显著。
而且一般情况下,行业不好的时候,强的公司和不够强的公司的差距,可以看得更清楚,反而是大家观察和思考的机会。
回到VC行业,虽然大环境不好,泥沙俱下,但是其实可以看出,有的公司衰败更快,有的更慢;有的由于历史的惯性还在持续增长;有的在出现本质的变化;有的甚至从吸收竞争对手的血液而活得更好。背后其实有很多的规律在体现出来的。我一直主张,如果一个创投从业者,如果连自己所在的行业变化的底层逻辑没有看清,想看清楚创业公司,是不太可能的。
不经历周期起伏中的顺利与无奈,不贯穿周期去观察和思考,是很难真实体会“顺势而为”这四个字的力量的。我们每个个体,每一家公司,都是生活在大环境和大趋势之中的。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扭过趋势的。
粗略地回顾下全球创投行业发展的土壤。二战的需求下,科研的力量催生了很多底层创新技术的诞生。随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大量技术和人才从军用领域的外溢,以及这些技术与民用市场的交叉碰撞,逐步诞生了一批典型的半导体、通信等领域的先行企业。从一个产业核心的小圈子里开始,资本和创新公司开始产生链接,加速了公司的成长速度,从而逐渐在六十年代形成了创投的这个事情。再往后,例如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通信,从而带动了IT行业、互联网行业等等,底层带有颠覆性技术的变化,推动了层层叠叠的产业变革。
风险投资,特别适合这种用一个小的技术突破的支点,撬动起来一个快速的营收增长的企业业务。相反那种需要有很重的资本消耗的行业,风险投资的资金相对就不那么适合。快速地变革,加上欧美带动的全球消费市场的统一、金融市场的打通,让企业业务快速全球化,也让资本快速全球化,形成了闭环。在八九十年代后,风险投资行业的规模和体量,有了本质的提升,软银就是这个过程的典型代表,也带动了美国一系列VC快速规模的放大。
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虽然短暂打击了市场,但整体总量还是持续在提升。二十一世纪前夜,其实底层技术创新节奏是在放缓的,但是基于底层技术变革形成的应用市场,还在快速地爆发,典型就是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甚至比底层技术的应用市场来的更大,因此风险投资伴随着这个过程,也收获了很大的利益。
回到中国,九十年代后期,全球化的分工,这个历史红利开始充分利好大陆的制造业,互联网又在巨大人口基数基础上快速爆发,加上资本市场的建设,因此中国无论人民币还是美元的创投都开始爆发起来。中国创投行业的最早的先行者,其实当时没有用多少资金,尤其投TMT的圈子,当时的投入产出比是极其高的。只要在那个先行者朋友圈里,不需要太多的资金规模,就可以接触到一大批顶级的创业者。快速的产业爆发、风险投资的资本相对稀缺、IPO通道整体的通畅,带动了中国创投轰轰烈烈的前二十年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支点的撬动、快速的产业增长、全球化的市场、通畅的资本市场闭环,是VC行业发展的前提。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稳定的和平与发展,也是VC发展的前提。
VC是个长周期的投资,而且是个分散性的投资,有相对稳定的投资组合模型,用头部企业的赢面去覆盖其他项目失败的亏损。只有可预期的、快速发展的稳定环境,才能让VC的组合模型成立。这是VC行业的大发展,必须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下的本质原因。否则,所有当期适用的模型,都可能失效,VC就会变得比较艰难。无论哪个国家,这个道理都是通的。现在头部的VC,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和快速壮大的。
大争之世,全球化阶段性倒退,底层技术突破的相对缺位(人工智能的革命会如何影响还需要观察),这些背景下,虽然谁也不能否认依然有很多行业很多公司在快速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看,VC自己这个行业大发展的土壤,其实客观说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大国竞争的背景,无论对哪一方,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政策和环境的不稳定,这对长周期的投入,整体上也是不利的。正如房地产行业,虽有波动,但是整体上肯定是辉煌难在。
我们再看看创投行业组织形态的一些变迁:中国的创投,尤其是人民币的创投市场,最早其实是投红利的:产业发展的红利+一二级市场的价差红利,尤其是一二级价差红利。所以现在的创投行业从业者,可能很难想象,在近二十年前,一些很厉害的头部创投公司,是在各地设立分子公司,像地推一样地找符合IPO条件的项目,回总部来评审,然后批量化投资。这种组织结构,是最符合当时的行业背景的。包括依靠研究见长的美元双币基金,其实也是在通过阵地战地方式,批量去扫荡特定行业的项目,比如电商、比如教育……本质捕捉的,还是行业的β。整体而言,从十年前来看,美元双币基金单兵能力强于人民币基金,也是因为大家生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各自适应了各自的生存模型。但是无论哪一方,都是在投β。
投β是主旋律的时候,精耕细作的VC公司注定不能成为头部企业。因此规模的扩张如果能和投研体系的建设匹配的时候,一个VC就会快速成长成知名机构,并且还能够相对获得不错的收益。虽然可能一次IPO暂停,会影响一两支基金业绩,但是再度放开后,业绩又能够反弹。这个某种程度,和很多地产公司高杠杆、高周转、低毛利,其实在赌地产价格上升的波动带来的机会,本质是相似的。
当投红利的背景不存在的时候,阵地战、批量化投资的适应性会大幅度降低。因此我们一定会看到,无论国资还是市场化VC,除了少数头部平台VC,其他的靠批产方式,靠募资规模增长拉动人员建设,从而带动发展曲线的VC注定会受到很大冲击。创投行业,出现新头部机构的概率,其实是不高的。
也就是说,创投行业未来十年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投α的VC。其实美国创投最早起来的时候,就是一批小圈子的创业者和资本家,就是一个老师傅的手艺,而不是一大批年轻的投资经理靠研究分析而推动的。研究分析,建设一大堆研究人员,一般是投β的典型配置。
而老师傅、手艺活的VC,更类似SOLO VC,是需要有一门独特功夫的。其实最近十年,这样的一直都有,只不过被矩阵式阵地战的VC,掩盖了光芒。尤其最近两三年,这些SOLO VC的光芒在慢慢被看到,有的擅长于社群运营,有的某个圈子混得很透,而且收益还不错。这个趋势会意味着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从业者会被大量的挤出。因为很多SOLO VC的人很少很少。我觉得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我认为很多如果纯是研究能力很不错的从业者,赶紧跑步进入国资或者一些大平台,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的原因:《裁员降薪:VC人,是否要跑步进入国资》。
当然,我们不钻牛角尖,分散的市场,一定有各种各样的存活空间。有些投β好的机构,增强一些投α的能力,从而挤占其他同类对手的空间,会活得很好,这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投资一定要投增量行业。收入的增长,行业的发展,才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质量、可持续的企业的营收增长是创业公司发展的最核心命题。只有有了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才能带动更强的人才体系建设,带动壁垒和护城河的形成。
而且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企业要敢投入,一定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可预期的投入产出比,要有可预期的现金流。如果一个公司的各种资源投入,不知道产出来的时间和金额,就无法进行相对稳定的规划。
创投公司,本质也是要符合这个规律。二十年前,站在一个VC公司管理层的角度,多招几个人,多设立几个分支机构,获得的募资金额的增长,相应的管理费用的增长,是可预期的。尤其在管理多支基金的时候,虽然单一项目的爆发不可预期,但是整个公司的运营现金流,相对是稳定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很小的精品基金,由于基金收益通常是脉冲性的,一个爆款项目可能赚100倍,但是除了退出到手,否则都不确定。这种现金流模型,其实是非常不利于一个创业公司的发展的,因为不知道该不该招人,该不该扩张。这也是我认为,现阶段,在VC的业务上,走扩大基金规模拉动的路,尤其对于市场化的财务VC,是有巨大的问题的。
二十年前,一批头部VC的起家,其实他们的创始人,既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后者来自于自己创业的VC公司本身的成功。而未来,如果你想追求企业的成功,可能就不能单纯把主业作为财务VC,如果你想追求投资的成功,可能就要坚守一个方向,穿越周期,控制规模、精耕细作。
VC的创业者,需要在聚焦和找到顺势而为的机会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个是个巨大的考验。
所以,可能未来十年,想追求做一个成功的企业的VC人,他们创立、经营的VC,可能不那么像一个传统的财务VC。他们的营收,可能不完全来自于VC而部分来自于实体企业的产品销售,他们的β,也不能完全来自于VC行业的增速,可能来自于实业。可能有更多深入和产业结合的VC出现,可能有更多控股型的VC,并购型的VC出现,到哪个时候,这批VC还叫VC么?可能这些定义,本身已经并不重要了。
所以,下一个十年,成功的投资人,可能和一个成功的VC创业者,走向不同的路。
总结下这篇文章的一些核心的观点:
创投行业,2024年依然会比较辛苦,短期行业会面临压力的局面不会改变。
不能超过80%的同行的时候,还是要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收获更大。
行业发展大发展的土壤看似并不在了,投β的公司会有很大的压力,未来十年,投α的VC会更有机会。“老师傅”模式的VC,会有更大的光芒。
创投行业必然经历大规模的人才挤出。
企业发展要可预期的营收拉动,行业土壤很难支持一个新的头部市场化VC从小到大,靠规模拉动形成。
成功的投资人,可能和成功的VC创业者,走向不一样的路。在聚焦和顺势间平衡,考验新一代VC创业者。让营收部分来自于实业产业的收入,会是一部分VC的选择。
来源 / HaoHao学习
作者 / Kerkie李昊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