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目前创投机构退出的主要路径之一,但对于IPO所能带来的退出回报,市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事实上,对许多VC/PE而言,IPO不意味着就一定赚钱。目前来看,全市场稳妥推进注册制的政策预期背景下,无论从GP端,还是LP端,注册制给整个创投退出生态带来的影响已经在发酵了。
IPO的风向似乎已经悄然生变,市场惊呼IPO堰塞湖又来了。统计发现,目前沪深两市IPO总排队家数已高达752家,其中已过会266家。市场人士预测,按照目前的发行速度,不算上后续增量企业的话,目前这些正在排队IPO的企业,或许也要等到2022年才能完成上市。
有企业已经等不了。有内部人士称,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IPO难产的喜马拉雅,本来计划登陆科创板,但考虑到等待周期过长,已经转向美股市场。目前,喜马拉雅对于IPO计划的最新回应仍是“没有任何IPO的计划和安排”。
IPO是目前创投机构退出的主要路径之一,但对于IPO所能带来的退出回报,市场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事实上,对许多VC/PE而言,IPO不意味着就一定赚钱。目前来看,全市场稳妥推进注册制的政策预期背景下,无论从GP端,还是LP端,注册制给整个创投退出生态带来的影响已经在发酵了。
IPO现状:
有的被吓回,有的可能要等到2022年
进入2021年,一批企业相继折戟A股上市之路,其中不乏所谓独角兽明星企业。上个月,刚刚获得申请受理才2个月的柔宇科技宣布撤回IPO。巧合的是,此前不久,1月31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柔宇科技就是20家被抽中的企业其中之一。
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目前处于连续亏损状态,2017年度~2020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6亿元、8.0亿元、10.7亿元、9.6亿元,累计亏损近32亿元。公司称,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仍处于市场拓展阶段,销售规模较小且研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预计未来亏损金额或持续扩大。
IPO现场抽查威力巨大,实打实“吓退”了一批企业。柔宇科技并不是个例。截止目前,这20家被抽中的企业中,有16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占20家抽签企业的80%,其中,科创板7家、创业板9家。
对于这些突然打了退堂鼓的企业,撤回申请并不意味着可以暂时缓一口气。2月26日晚,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声称,称对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于此同时,一批企业正焦急排队等候中,而且这支等待的队伍正日渐庞大。不算上后续加入的新生力量,752家(已过会266家)正在排队IPO的企业,或许要等到2022年才能上市。“如果没有较大比例撤材料或者否决项目的话,目前的在审项目今年都发不完,2021年即将申报的公司IPO大概率是2022年的事了。”资深投行人士预测道。
对于目前出现沪深交易所IPO排队审核企业数量较多这一市场现象,监管层做了解释。“当前IPO申报企业排队现象与历史上的‘堰塞湖’问题有区别。”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月26日表示,当时市场关注焦点主要在于,IPO没有实现常态化,停停开开,预期也不明朗,一些企业从首次提交申请到获得核准用时需要2到3年。近年来,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证监会着力提高审核透明度和效率,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审核注册平均周期已经大幅缩减到5个多月。
IPO不代表就挣钱
1月VC/PE退出账面回报率下降明显
国内IPO市场特别是注册制下新股上市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可以预料的是,2021年,一批企业的IPO之路可能会充满波折。
“部分企业的上市周期会延长,要等业绩和合规夯实了以后再上。”一位政府引导基金人士说道。目前他们有参投子基金的项目就正在排队中,但是没有出现撤材料的情况。
有一级市场观察人士此前曾分析称:“从现在开始即刻申报IPO材料,发行完成需要至少1年半时间。而且这么密集的新股发行,对大盘虽然已经不构成利空影响,但是对于发行路演的公司来说更是压力山大。好不容易在IPO的排队通道里等待了很长时间,等到的却是一堆打新机构。IPO的效率、定价、甚至是时间成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
这无疑会打乱VC/PE的整体退出节奏,同时给退出回报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目前,A股市场是中国企业最重要的IPO上市渠道。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1月,就已有53家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以及美股成功IPO,同比上升35.9%,募资总额440亿元。而其中,VC/PE渗透率高企仍然是一个显著现象。53家IPO的不同公司中,VC/PE机构渗透率为60.38%。
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摆在VC/PE面前:IPO不意味着一定挣钱。2021年的二级市场波动性正在加大,已经传导到VC/PE退出端了。最直接最大的伤害就是,退出账面回报率下降明显。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PE/VC机构退出账面回报为357亿元,退出回报率为2.13倍,退出回报率较上月3.60倍出现明显下降。
对于退出回报下降原因,投中分析称,主要由于1月份IPO企业以制造业为主,PE估值相对较低,同时受二级市场波动影响,导致整体收益率出现下降。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IPO只是一个开始。盛世投资S基金业务的合伙人李岩此前接受流动的PE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改革使得退出变得更容易,为股权投资带来了更好的流动性,对整体行业是极大的利好。但另一方面,门槛降低之后,整体市场的估值水平中长期来说可能会下调。企业上市过会后,在发行定价阶段是不是能够得到机构投资人的认可,上市之后,业绩能不能支撑股价,最终还是要回归本质。”
更加残酷的是,特殊的VC/PE减持方式也受到了进一步的约束规范。近日,监管层针对IPO前“突击入股”行为提出了新要求,发布实施《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内容包括加强临近上市前入股行为的监管,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此前是6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并要求中介机构全面披露和核查新股东相关情况。
这对于一些热衷于一二级市场套利追求短平快Pre-IPO的投资机构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近3年的锁定期意味着退出将是一条漫长的未知道路。
2021退出生变
S基金份额折价率或提升
退出率低,退出时间长,本身就是投资行业最大的痛点,如今更是雪上加霜。而且,就整个创投行业的退出路径来看,IPO生态的变化,已经从GP端快速传导到LP端。
VC/PE机构早早就嗅到市场变化的风声,而且他们也预料到了最坏的结果。“目前IPO审核过程中,对于盈利能力突出的公司质疑会少,像一些亏损的项目就很困难,以后不一定有机会退出了。”上述政府引导基金人士表示,当然生物医药类是例外,还有可能性。沪上一位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就表示,他们有个项目已经拿到了注册批文,即将登陆科创板,有的项目正准备申报。
除了登陆内地市场,赴港IPO和赴美IPO也成为一个替代选择。因为排队时间较长,一些头部企业已转头奔赴其他市场。有内部人士称,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IPO难产的喜马拉雅。本来计划登陆科创板,但考虑到等待周期过长,已经转向美股市场。目前,喜马拉雅对于IPO计划的最新回应仍是“没有任何IPO的计划和安排”。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加快步伐,创投行业退出渠道进一步拓宽。在IPO退出路径之外,创投机构已经在考虑更多的退出机会,其中就包括并购重组。
中国创投委行业中心主任刘威曾表示,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退出通道已经多元化。从退出方式看,采取上市转让方式实现股本退出的案例占比,总体保持在20%左右,但近几年采用协议转让和回购方式实现股本退出的案例数量急剧增加。
S基金作为这两年创投退出整个生态体系建设中最受关注的一环,也在随市场调整不断完善。“从S交易的角度看,注册制改革推出后,行业对于转让份额的心理预期明显提高,这导致了资产价格也出现了提升。但事实上,上市容易了,并不代表上市就一定能赚钱,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质量、成长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市场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李岩说道。
市场也验证了他这一观点。最近大半年IPO市场风向陡变,二手份额转让预期可能不及之前,未来,资产价格的变动将可能较之前有所下调,整个S基金交易的折价率或将有所上升。
市场人士预测,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2021年全国两会后全面推行注册制或可期。而如今,整个创投圈退出生态已经暗流涌动。
文章来源:流动的PE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