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对于国资央企而言,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此前用“源”“升”“态”三个字概括了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力方向。他表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上,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今后中央企业的发展,第一个是源头,技术要有来源,即“源”;第二个是要推进产业升级,即“升”;第三个是产业生态,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即“态”。“源”“升”“态”就是,技术源头、产业升级、产业生态。


锚定基础研究

提高发展的科技含量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资央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国资央企在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和建设,组织实施“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计划,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完成能源、工程、医药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创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创建。

张玉卓表示,央企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力度;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李政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现代新国企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要带头做好“卡脖子”技术的攻克者,要努力做好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者,要做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自主创新典范,要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应有支持。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国资央企要健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积极开展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要加强原创引领,加快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鼓励中央企业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原创成果;带动中央企业稳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提高发展的科技含量。


做好产业升级主阵地

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新增长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国内首台“化学气相沉 积包覆硅基负极材料”的工业级连续回转窑正式上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中央企业如何让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焕发活力?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加快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启动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遴选一批有潜力有基础的初创期企业,在管理上充分授权、要素上充分集聚、激励上充分保障,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未来“独角兽”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去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围绕央企战新和未来产业的短板弱项,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人工智能、工业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靶向布局、集中攻坚。”中国国新相关负责人对此认为,从源头上把握央企需求和投资机会;撬动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央企发展战新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助力央企导入外部产业资源,解决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完善产业生态要素

打通堵点形成合力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突破口,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更多中央企业成为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议题。

国务院国资委在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专题会上表示,将研究更加有效管用的举措,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据了解,过去一年,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各类科技政策,从赋权松绑减负、强化正向激励等方面加大政策供给,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对此,吴刚梁认为, 在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四新”标准中,新机制与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打造未来“独角兽”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离不开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因此要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做到授权放权,加大激励力度,破除制约科技创新藩篱,激发核心人才创新创效活力。

就新质生产力的人力价值而言,中智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毛军为认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版块进行升级,精准识别随着技术进步产生的新型人力资本需求缺口;借助完善的人力资源数字基础设施收集全国劳动力供需数据,实时监测和评估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的实际效果,为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并推行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融合发展战略,实现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的整体跃升。

李政认为,现代新国企要做新质生产要素的培育者,要积极发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要积极开放利用好数据要素,要大力提升新型高端劳动者素质,要积极向深空深地深海迈进,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工具。

多位专家认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都要求国资央企必须通过产业优化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也需要国资央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要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延伸阅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筑牢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时代国资央企“三个总”“两个途径”“三个作用”的新使命新任务,紧紧围绕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全面优化产业与生产力布局、全球市场与区域布局、资本与资源布局,坚定不移走好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战略、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能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铸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底座。

聚焦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系统优化顶层设计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能建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前瞻性谋划顶层设计,系统升维战略发展体系、卓越企业管理体系、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科学编制《关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和加强科学管理的若干意见》,重点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对公司业务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布局,形成全电力、全交通、全城市、全水、全生态环保、全数字“六全”领域“十二大业务”,并通过进一步聚焦整合,提出了全力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大核心产业”战略目标,系统重塑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能建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精准把握国家加快能源转型的目标要求,率先提出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1253”原则,即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一个引领”,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两大关键”,围绕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五化路径”,着力处理好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化、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集约化、以主要用户为主的提效节能系统化“三者辩证关系”,全力服务我国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布中国能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确立了大能源绿色产业发展方向。系列前瞻性战略谋划,契合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

找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全面加快“四大转型”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能建坚持将“四大转型”作为生产力跃迁的主要路径,全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重点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布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体系,攻克了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碳捕集封存利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风光热绿色发电、氢制储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行业领先技术,并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牵头打造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真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规划设计、产业投资、工程建设、工业制造、项目运营等环节系统发力,从政府端、行业端、国际端、技术端、项目端,全方位提供特色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积极孵化开发绿色产业化项目,系统提升绿色建造、绿色制造、绿色运营水平,让绿色发展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加快数字智慧转型,深入推动管理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四化”跃升,高质量建设若干国家级大数据平台,打造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供应链、共享中心“四大管理数字化平台”,创新迭代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园区、智能装备等产品,以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管理、生产、服务变革。加快共享融合转型,大力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同融合“四大融合”,打通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全面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交融,拓展更多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全力打造“四新”产业

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能建充分运用“四大转型”成果,聚焦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产业目标,全力推动整体业务迭代升级。

“新能源”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依托全领域全要素一体化集成优势,创新运用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投建营、交能融合、城市综合开发、海上综合能源、东数西算“七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孵化开发了一批大型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绿电、抽水蓄能、绿氨绿氢等示范项目,首创并落地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电项目,新能源业务迅速成长为公司第一发展引擎。“新基建”聚焦能源价值升级升维,以“能源+”“数智+”为融合介质,深入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融合,持续深化基础设施领域融合发展技术、模式和产品创新,打造具有中国能建特色的“新基建”,率先在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领域落地一批示范项目,形成了独特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新产业”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能源电力产业升级,持续强化“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固链”,提升产业韧性,加快产业链向价值链转化;围绕“新能源”“新基建”派生新的产业类型,加快培育新型储能、氢能、装配式建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并壮大若干产业联盟,提升产业控制能力,协同打造要素共享、价值共生、聚合裂变的“产业群”“共赢链”“能量场”。“新材料”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力和安全水平,围绕新能源、新基建关键材料以及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集成材料研发、生产加工、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加快打造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促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降碳、减污、扩绿,全方位支撑产业提质升级。

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央企业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中国能建将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创造更大价值、展现央企担当。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