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私募基金大事回顾 2018年对整个私募行业来说可谓是风起云涌的一年。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人民币贬值、部分行业出口难度加大,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再者,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整个资本市场都略显艰难。虽然A股市场本年表现不佳,但是在迈向国际化的路上脚步依然稳定有力。在三次被明晟公司拒绝后,2017年6月,中国“入摩”终于成功,随后一年,A股再次成功“入富”,这是中国市场国际化的里程碑事件。外资私募进军中国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纷纷摩拳擦掌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洋私募的到来对国内本土私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私募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严格的行业规范,18年监管政策频频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落地,执法力度和密度持续增加,堪称史上“最严监管年”,私募行业疯狂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随之而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1.1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私募业绩惨淡

8年初金融去杠杆、债券市场遭遇302号文伊始,严监管俨然成为了2018年金融市场的主旋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同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开始,6月A股出现近千股跌停,10月再度重演,三大指数暴跌,上证指数跌到2449点;债券市场18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首先在“严监管、紧信用、宽货币”金融政策导致流动性边际放宽,带动信用债持续走高,带来一波牛市,但是又由于资管新规落地,信用违约事件增多,从年初海航集团的流动性危机,到盾安集团出现的债券兑付风险,大型民营企业经营及流动性风险显露,市场急转而下,10年国债和国开收益率分别较年初下行60bp和110bp左右,与利率债、国债与国开债市场明显分化;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延续17年暴涨暴跌的行情,不同板块出现分化,同时18年开启了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元年,新上4个期货品种,三个期货品种国际化。

在政府加强监管,中美贸易战持久发酵,以及金融市场社会情绪普遍悲观的前提下,私募行业整体业绩也是一片惨淡,4000余只产品清算,清盘数量创五年新高。受股市大盘的持续走低影响,私募股票策略产品跌损严重 ,百亿级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全线告破,与之相反,CTA策略逆流而上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1.2四大行、外资进军私募,行业竞争加剧

尽管2018年私募业绩不景气,在政策鼓励支持下,四大行作为一股生力军发力债转股业务进军私募行业,同时外资私募也加紧在中国的布局。

自6月底银保监会《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以来,为响应政府号召:允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可以设立附属机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施债转股,四大国有银行先后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并在中基协备案。截至目前,中银资产基金和建信金投基金管理(天津)分别备案一只产品,农银资本和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分别备案五只产品。

同时,外资私募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至2018年底,已有16家外资私募持有基金管理人牌照,18年共备案20只产品,包括瑞银、富达、英仕曼、惠理、贝莱德、桥水、元胜等知名机构,其中中国市场内在潜力和资管进一步开放是吸引外资私募的主要原因。

此外,除国有大行外,各类商业银行也有望获得私募牌照,以往银行需要由私募机构发行管理的模式将会被打破,未来的私募业是更加开放、充分市场化的。

当然,百花齐放的私募行业也意味着竞争愈来愈激烈,优胜劣汰的局面更加明显,不管是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内资机构都与外资私募存在一定差距,通过国内外充分沟通合作,有利于提高整个市场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国内投资环境的规范、健康成长。

 

1.3新规、新政频频发布,协会监管从严

自2014年2月7日中基协正式开始办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以来,私募基金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但也伴随着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其中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的事件屡见不鲜。几年来,中基协在探索中前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18年之前主要实行适度监管。而18年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也对中基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中期爆发了阜兴系事件,自此协会监管、自律自查等一系列措施如火如荼地展开。

首先,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准入门槛。严格落实申请机构的高管资格、经营条件、从业人员、关联方等审核标准,并且暂停其他类私募基金注册,以防范虚假出资、股权代持、多层嵌套、重复登记、关联冲突等不合规问题。

其次,规范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要求。针对私募产品中募集未完成就申请备案、虚设投资单元等乱象,中基协从总体性要求、私募基金范围、涉及特殊风险的备案要求、产品命名等方面细化、完善监管体系。

最后,践行协会监管与地方监管并行、行业自律与机构自查并存的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地方工商登记限制不合规机构注册作用;鼓励律师事务所在出具法律意见书时积极发现问题、切实履行尽职尽责的义务;强调私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加强自律自查,比如建立健全AMBERS系统、发布自律新政、开展两批私募限期自查等。

此外,“一行三会”于4月27号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的指导意见》,在产品分类、多层嵌套、刚性兑付、杠杆、合格投资人、资金池、资产组合这七个方面对规范私募资管业务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指导意见》也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底,给与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资管新规的实施标志着一行三会统一监管的大资管时代正式来临。

18年中基协一系列文件出台以来,强监管已成常态化。监管措施脱虚入实,短期内会引发私募行业震荡,但从长远来看,此举措对于保障投资者权益、整顿私募行业、维护投资市场秩序都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私募基金产品概况

 

2.1私募发行概况

据通联数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年共发行私募产品22333只(含全市场备案及未备案产品),发行量较去年同比下降近四成。

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已备案私募基金74642只,较2017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数量增加8224只,同比增长12.38%;管理基金规模12.78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2%;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24.57万人,较2017年末增加7422人,同比增长3.12%。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产品2018年成立17779只(含清算产品),同比2017年减少33.55%,为最大年度减幅。

 

2.2私募基金产品分析

2.2.1私募基金发行渠道分析

截止2018年底,私募自主发行仍是主流,占比最高,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自主发行最灵活,几乎没有投资限制,而且可以根据客户喜好、管理人投资风格在风控和投资上进行个性化设置;二自主发行降本增效,既减少了通道费又倒逼私募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步入规范化发展空间。自2015年起,私募即开始了以自主发行为主流的时代。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截至2018年底,累计已办理清算的私募基金28697只,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23972只,顾问管理类产品4705只(其中,218只为解除投顾协议)。2018年当年清算私募基金13981只,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12730只,顾问管理类产品 只(其中178只为解除投顾协议)。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清算比例高于往年。自主发行类产品是“双刃剑”,没有投资限制这一优势,在实力不足的私募处容易演变成风险,在牛市下这种“灵活性带来更好业绩”的错觉被强化,熊市之中则放大了风险。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2.2.2私募基金产品月度发行与备案分析

从月度发行量上看,整体呈下降态势。且私募发行量和沪深300整体呈现正相关,有这么高的契合度主要也是证券类私募产品占了半壁江上。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事实上,今年A股市场震荡走低,证券投资的热情和收益也一路下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逐月缩水。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2018年产品备案和成立整体呈下行趋势。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市场产品备案量和成立量成正比关系,紧密度比较高。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从2018年2月到2018年7月,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3月份到4月份之间,从12.04万亿增长到12.48万亿,单月增长4400亿元,增长幅度是全年之最。而从2018年7月开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尤其是10月份,甚至出现了管理规模下滑的情况。而一直到11月份,其管理规模也仅与7月份持平。可见从7月份开始,整个私募行业管理规模增长陷入停滞状态。

直接导致7月私募行业管理规模增长发生停滞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在2018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资管新规进入落地阶段。虽然在之前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为私募基金留有一定口子,但资管新规的出台,对于私募行业的监管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二是发生了直接影响了整个下半年的私募监管——上海阜兴爆雷事件。基于这两个事件的影响,从7月开始,中基协全面收紧私募管理人新设登记,并加强对私募机构的管理工作,在之后开展了两轮私募自查活动,在私募产品备案方面,中基协备案标准大幅提升,造成下半年私募行业“备案难”的问题。而中基协与中银协之间关于托管银行权利义务的争论,也导致下半年私募产品“托管难”的问题。正是这些因素的重叠,导致整个下半年私募行业管理规模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

(数据来源:中基协)

 

2.2.3管理人自主发行产品数量分析

据通联数据统计,2018年投顾自主发行产品数量前十名公司中,逾半数为老牌私募公司,高毅、景林名列前茅。其中近两年成立的仅致诚卓远(珠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一家,成立于2017年6月19日,自主发行产品数量位列第四。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管理人累计管理产品数量最多的公司是恒天中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高达661只(含已清算),前身是恒天财富,主要股东包括央企中国恒天集团旗下上市子公司经纬纺机、老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境内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中植集团等。排名第二、三、四均为歌斐系机构。歌斐系深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行业图谱,与其他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一起成为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扩张的主要贡献力量。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2.2.4私募基金托管人分析

基金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托管人托管产品数量最多的是招商证券,托管12459只产品,券商托管行业“头部效应”明显。目前,招商证券也是业内唯一一家托管私募基金数量超过万只的券商,而排名前十的托管人前四名全是券商公司,第十名为华泰证券,其余五名为银行。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虽然在公募基金托管上有绝对领先优势,但是在私募托管上实力还稍逊于券商,主要原因也在于商业银行对托管产品规模有较高要求,一般四大行要求单只产品托管规模上亿,少数城商行对托管产品要求门槛较低,但一般低于3000万也不进行托管。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2.2.5各地区产品数量分析

据通联数据统计,从发行的地域上看,私募产品依旧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地区,2018年上海发行占比26。79%,排在第一。杭州表现出色,新发行产品量超越广州,跻身第四(具体原因我们在机构模块进行说明)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2.2.6公私募产品数量对比

据通联数据统计,2018年私募发行产品的数量减少较多,而同年公募产品发量与上年度数量基本持平。

一方面,货基、债基占公募比例较高,债券型基金规模大增成为推动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主力。

另一方面,严监管提升了私募基金的运营成本,如律师费用、工作人员、办公场地等运营成本,同时私募基金创业的门槛和成本都在提高,拓展业务难度也大大增加,实力不足、合规建设不足的私募被洗牌出局是必然结果。行业的大浪淘沙使得私募基金竞争愈加激烈,这也使得有着强大而稳健的投资实力成为私募基金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石。

私募受政策及行情影响较大,行业洗牌加剧,相对较为成熟的公募行业,表现出了弱稳定性。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三、私募基金管理人分析

 

3.1、私募基金管理人概况

纵观2018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2002家,注销772家,整体来说私募基金管理人质量正在发生结构性提升,也是对协会提出的“扶优陷劣”逐步深化,总得来说私募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可喜之路。在机构管理规模上,私募特有的“二九定律”现象:管理规模在前20%的私募公司,其基金规模占比达到行业总量的90%逐步向“一九定律”发展,甚至出现一些私募机构迫于生存压力开始“卖壳”。从各类型私募管理规模来看,18年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是少数保持正增长的直接融资工具,而其他类型管理机构管理规模都有所下降。另外协会为满足跨资产类别配置的投资业务需求,增设了“私募资产配置基金管理人”,首批落地的3家机构为银河投资、玉皇山南投资和金晟硕业投资,经调查发现这三家实力雄厚且资源丰富,可想而知目前该类别管理人准入门槛非常高。

 

3.2、私募基金管理人各类分析

3.2.1私募管理人备案数量变化

根据对基金业协会数据分析可得18年新增私募基金管理人数相比17年减少了一半,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导致:1、基金业协会对管理人备案登记审核趋于严格,2、18年整体经济市场下行严重,私募机构生存压力非常大,很多业绩不景气的私募机构都被淘汰,3、16年之后行情已经开始下行,对于那些只要有资金都想着在股市捞金的私募机构已经慢慢开始清算注销。根据中基协月报数据显示,18年协会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02家,办理注销手续772家。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3.2.2全国管理人分布情况

通过对基金业协会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情况分析总体来看备案量前三是广东、上海、北京,单独对每年备案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三年广东省的管理人备案量一直局于首位,而北京和上海实力相当,备案量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近两年私募发展迅速,连续两年备案量排到第二,浙江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加上政府不满足于传统的餐饮旅游服务业,尤其杭州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借力和配合上海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爆雷事件,阜兴事件之后尤为严重。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细化到各市备案量进行分析,发现全国89%的备案量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而西南华中等这些地区凤毛麟角,这一形式基本和全国各地区GDP排名吻合。华东,华南,华北地区的典型代表城市分别为上海,深圳,和北京,这三个城市同样也是这三个地区的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通过对14~18年每年备案量top10进行分析发现14~18年基本呈现倒U型发展,且排名前三的都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中轮流,15年之前上海为榜首,但是15年之后深圳开始发力上位。目前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占到全国的1/5,管理基金上万只,规模近两万亿,仅次于上海,深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深圳对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18年3月深圳政府出资50亿设立深圳市天使引导基金,将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天使项目。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3.2.3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情况分析

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有234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0亿—100亿元的274家,管理基金规模在20亿—50亿元的671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0亿—20亿元的801家,管理基金规模在5亿—10亿元的1155家,管理基金规模在1亿—5亿元的4308家,管理基金规模在0.5亿—1亿元的2332家。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21381家,平均管理基金规模5.98亿元。针对百亿管理人17年12月底有187人,同比增长了47家百亿管理人,从此看出虽然整个大的环境低迷但是私募热度依然不减。从规模区间占比来看,18年百亿占比2.39%相比17年增加0.27%,1.5亿-1亿18年占比23.86%相比17年减少0.3%,分析看出私募行业正在经历着洗牌,规模缩水,监管趋严,大浪淘沙中小私募将难以存活。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单独分析规模50亿以上各省占比看出,大型机构占比最多的还是北京。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3.2.4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情况分析

根据对16~18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数量进行分析发现,18年注销数量相对17年下降20%,但是主动注销要比17年增长80%,可以看出18年很多公司是受行情影响被动注销。单独对每年注销量分析发现截至16年有10957家因未按期完成《公告》整改要求而被注销,截至17年有11748家未按照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产品备案,截至18年有12102家未按“二五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产品备案。可以看出目前私募机构被注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有一大批无展业能力的空壳机构被注销。在经过16年集中清楚之后,依然还存在一些空壳私募机构。当然有如此多的注销量最主要还是在于私募乱象严重,譬如募集不规范,运作不规范,利益输送等严重违反了市场秩序行为,中基协不得不加大监管,近几年发布了很多法规制度用以规范市场。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3.2.5不同机构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情况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发现18年整年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最多,而管理产品数要次于证券投资,但是管理规模股权和创业的要超过证券投资284%,单从收益来看私募股权、创业也是几个类别中唯一有正收益的,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尤其天使投资被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数据来源:通联数据)

 

3.2.6协会提示事项汇总

据统计,目前累计有4037家异常机构,大多都是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导致,管理规模为零的在备案的有3143家。

 

文章来源: 搜狐财经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