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26日,万达集团宣布,拟以106亿元收购万达影视,万达影视的财务报表中,已经没有了传奇影业的身影,这也意味着以35亿美元收购的传奇影业,在万达集团此次并购重组计划中正式被“剥离”。

此外,对于早年斥资26亿美元拿下的美国院线AMC,万达近期也表示正研究以发行可换股债券减持其股权。

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Studio 8也频频爆出将被复星集团出售。

当年,中国企业从好莱坞“豪买”下的影视资产,如今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海外影视投资的“盛”与“衰”

2012年至2016年,可谓是中资大佬对海外影视市场排兵布阵的黄金时期,其中不乏出手阔绰的大买手。

2012年5月,万达收购AMC院线;2014年6月,复星与Studio 8签署投资协议;2015年6月,万达以22亿元收购澳大利亚院线Hoyts。

2016年,中资影视行业出海进入鼎盛时期。

2016 年1 月,万达宣布以不超过35 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万达计划通过传奇影业的大IP资源助力旗下旅游业、儿童娱乐等多个业态的协同发展,打造更有品牌认知度的主题乐园、电影乐园等。

2016 年2 月,完美世界联合美国环球影业,投资2.5 亿美元制作50 部电影。

2016 年3 月,万达旗下美国AMC 院线以11 亿美元并购美国Carmike Cinemas。

2016 年7 月,万达旗下美国AMC 院线以9.21 亿英镑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 UCI。

2016 年8 月,华谊兄弟与美国导演及制片人罗素兄弟在美国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

2016 年9 月,万达与索尼影视娱乐旗下MotionPicture Group 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2016 年10 月,阿里影业与斯皮尔伯格旗下的Amblin Partners 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股东。

2016 年11 月,万达宣布以约10 亿美元收购美国DCP 集团,万达开始进入电视制作行业。

海外影视投资的步伐在 2016年年底出现了停滞。随着中国收紧海外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从数量和规模都出现骤减,就影视行业而言,从2016年的47.8亿美元降到2017年的4.89亿美元。

2017年,仅实现中国电影公司对环球公司就《速度与激情8》达成的1,500万美元投资;万达旗下美国AMC院线以9.3亿美元并购的北欧最大院线北欧院线Nordic Cinema Group以及博纳影业集团与娱乐体育经纪公司CAA共同建立的金额为1.5 亿美元的长期电影基金。

 

海外投资项目的业绩令人堪忧

除投资规模的骤减外,已收购或投资的项目的业绩表现也令人堪忧。

2012年5月,万达集团收购AMC院线后,2013年12月,扭亏为盈的AMC在纽交所上市,融资近4亿美元。短期内扭亏、上市等表现使得万达在一年半内实现投资收益翻倍。然而,AMC的长期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2017年其债务高达42.9亿美元,2018年三季度年实现营收40.5亿美元,但净利润为亏损4270万美元。

高价收入囊中的好莱坞院线,非但没有助力万达实现“影视帝国”梦,反而因为AMC频频收购全球范围内的院线,被迫背上后者的巨额债务。

 2014年6月,复星对Studio 8的投资,持有后者A类股份中的80%的权益。

自投资以来,2016年,Studio 8仅上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这部电影商业表现并不如意,总计亏损超过4000万美元,甚至被列为2016年亏损最严重的电影之一。

2017年上映的《白人男孩》和今年出品的史诗巨作《阿尔法狼》都未能实现预期票房。

除此之外,因与好莱坞知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旗下的Amblin Partners合拍电影《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阿里影业2016年上半年“国际业务”板块也显示4894万人民币的亏损。

 

为何海外影视投资的步伐趋缓?

首先,中国收紧海外投资,导致企业不得不调整海外项目投资的战略部署。

“土豪”如万达、复星,海外投资也几乎依靠国内银行融资,万达收购AMC院线所费,全部来自于国内银团的贷款,可以说是100%的杠杆收购。据路透社统计,为完成收购,万达筹集高达31亿美元贷款,数家中资银行提供融资支持,其中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进出口银行、招商银行等。

同样,据公开资料显示,复星海外并购高峰期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总支出达到100多亿美元。如此高额的并购支出主要依靠融资驱动。从复星的债务结构看,截止2016年末,复星总负债达到1262.8亿元,其资金的重要来源同样是国内银行。

过度依赖于银行贷款也意味着项目投资极易受监管政策的影响。2016年年底,出于管控资产外流及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监管层多次强调对海外投资的态度,提出遏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等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另外,从资金角度,外管局也对单笔对外指出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实施约谈机制。

监管层的严控迫使涉及海外项目投资的公司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着手调整海外投资,进军好莱坞的步伐也受到阻碍。

更重要的因素是,早年中国资本对美国娱乐业的走向出现一定程度地误判,具有滞后性。好莱坞对票房早已失去当年的“信心””。

近年来,Netflix、Amazon、Hulu等流媒体的强势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统计,北美电影收益中43%都是来自观众在媒体平台租用或购买电影,只有35%的收益来自电影院的票房。另外,流媒体平台不再满足近制作电视剧集原创内容,也纷纷向原创电影领域进军,抢好莱坞的“饭碗”。目前,Netflix全球有1.8亿订户,公司市值超过1100亿美元,对比迪士尼1500亿多美元,可谓“后生可畏”。

这使得整个北美电影行业“不景气”。据统计2017年,全球票房比2016年上涨5%,北美票房收益却同比下降3%,影院观影人数下降6%,观影人数创23年来最低。Studio 8 出品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年北美票房仅100多万美元;另外,AMC院线也表示,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减少。

另外,已投海外项目的业绩表现不佳,也令先前“跃跃欲试”进军好莱坞的中国企业变得犹豫。

而业绩不佳,除行业下行因素外,企业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也没有做到“理性”。例如,万达收购的AMC影院虽在美国本土具有品牌效应和影院地理优势,但在2011年其收入已经亏损。万达集团最初的计划是通过收购AMC院线,为其日后的投资制作的电影提供广阔的平台,而AMC并未能发挥其院线给集团带来的资源整合效益。因此,从AMC本身的资产质量看,并非理想的收购标的。此外,传奇影业也未能帮助万达实现以大IP为主题的多个业态的协同发展。

诚然,监管政策的收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海外影视投资的锐减。然而,归其根本,是由于好莱坞传统电影行业的“没落”。

面对急迫的形式,好莱坞巨头也纷纷打造流媒体平台,近日,迪士尼收购福克斯剑指Hulu,原先迪士尼和福克斯分别占Hulu30%的股份,收购完成后,迪士尼的股份增至60%,占主导地位。

好莱坞电影如何应对来自流媒体等新科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将是布局海外影视行业的中国企业持续关注的问题。

 

文章来源: 晨哨并购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