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全球IPO历史记录的蚂蚁集团预计下周在科创板上市,为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再添一把火。
蚂蚁为进入而立之年的上海交易所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凭藉科创板的创立,上海不仅吸引了蚂蚁,也吸引了中芯国际、寒武纪等重磅科技股相继登陆。今年以来,上海是仅次于纽约的全球第二大交易所,IPO募集金额为深圳的4.2倍,2019年二者比值为3.1。
不过,上海作为上市地相对深圳的优势扩大,仅仅是一个侧面。自1990年两家兄弟交易所成立以来,深交所在不少方面亦可圈可点。整体来看,上海聚集了中国石油、四大银行等传统经济支柱,金融股权重约占基准股指三成;但股指回报不及定位在中小型成长股的深圳交易所,上海A股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远不如深圳。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秉文认为,科创板推出之前,上交所给投资者的印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聚集地。但随着国企股份制改革接近尾声,上交所的战略定位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以科创板为契机吸引更多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提升上交所业务规模,还能提升交易所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及品牌影响力。
创业板VS科创板
以放松上市要求、放宽股票波动幅度为标志的注册制改革在上海科创板运行一年之后,扩展到创业板。创业板注册制下的首批公司8月24日上市,800余只现有股票也一步跨进20%涨跌停时代。新规下的创业板吸引了生产食用油的金龙鱼入驻,并以139亿元IPO募资规模创下深交所之最。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注册制试点,给中国的股票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沪深两大交易所的竞争也主要将在这两个板块中间展开,”张秉文指出,科创板主要优势在于其尖端技术、科技创新的市场定位,创业板可以吸引创新企业和传统行业的知名企业;二者各自战略定位清晰、发展空间广阔。
比较上市规则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都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但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的企业发行上市,而创业板在改革初期上市的公司均为盈利企业。
香港竞争
不仅沪深交易所竞相改革以吸引投资者,一江之隔的香港交易所也新招频出。今年香港先于上海宣布改革基准指数,将阿里巴巴、小米集团等纳入恒指,还推出了追踪大型科技股的恒生科技指数。
在网易、京东等登陆香港后,美股中概股中的科技巨头已大多回归,且都选择在香港上市,或将香港作为上市地之一。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更高、资金流动更自由、上市流程也相对成熟,对需要面向海外资本的大型科技公司具吸引力。不过,大陆境内上市估值更高、投资者有相似文化背景,也是中资企业不愿错过的理由。
美港资本合伙人张李冲表示,“未来我们期待可以看到三地市场出现有序竞争,不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潜力,让中国的投资者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文章摘自:彭博社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