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的大力追捧下,近年来,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图以科技为支点,依托于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科技能力和丰富的金融应用场景,加快对外输出技术,为中小微企业和行业赋能。
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兴起,为金融发展持续提供了创新的活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度拓展和应用,新金融科技行业正逐步进入发展的“深水区”,技术赋能理念逐步增强,机构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加强自身技术能力建设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风口。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便是,跟随着互联网巨头业务转型的步伐,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不再单纯将业务聚焦于服务C端消费者,而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赋能B端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为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
输出科技能力成业务风口
《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中提出,从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情况来看,金融科技产业规模处于快速扩张之中,持续受到资本的热捧,2018年前三季度的融资额已远超2017年全年的融资额。此外,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融资事件615笔,融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占全球融资额的74.7%。
普华永道认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而毕马威预计到2020年,中国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元,前景广阔。
近日,多家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披露了其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如360金融、乐信、拍拍贷等,均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2018年整体行业较为动荡的大背景下,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能够完成净利润正增长,也与其转型科技输出、赋能服务金融机构密不可分。
此外,对于具备核心科技能力的互联网巨头而言,通过大力投资金融科技,为抢占市场领先发展打造了牢固的“护城河”,科技布局的红利期正在加速到来。
在资本的大力追捧下,近年来,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图以科技为支点,依托于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科技能力和丰富的金融应用场景,加快对外输出技术,为中小微企业和行业赋能。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近两年来已将业务的重心放在了对外开放技术上,通过技术输出加速实现“去金融化”;京东金融,更是于2018年年底正式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将自身定义为数字科技公司,致力于让数字科技成为连接金融和实体产业的桥梁,一手助力金融数字化,一手助力产业数字化。
又如平安集团旗下的财富管理平台、个人借贷科技平台陆金所控股,据平安集团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陆金所控股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目前的估值达到394亿美元。而对于陆金所控股而言,在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进行科技转型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愿景——“从产品货架到配置工厂,从简单陈列到智能组合,从单向平台向双向生态系统,从金融科技到输出技术DNA”,从这一战略中,也可以窥见用数据了解客户、用科技来服务用户,是陆金所控股未来布局的关键。
深耕细分市场是突围关键
随着“技术输出”越来越火热,跟随巨头企业加大投入科技能力的步伐,业内还有不少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和转型心切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加入了赋能B端市场的争夺,竞争越发激烈。
实际上,国内做金融科技的公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客户流量的企业,具有触达大量C端客户的能力;一类是技术型公司,拥有强大的风控能力,通过做B端业务掌握了大量的样本,在风控模型算法上具备优势。
有业内人士坦言,对于非技术巨头和客户流量巨头的企业而言,要进入技术输出赋能B端的科技市场,难免在业务初期遇到一定的行业壁垒,需要做好短期内不盈利的准备。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拥有真正科技开发能力的公司并不多。
“深耕细分市场是实现突围的关键。”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接收技术输出的金融机构和B端企业而言,其考量的是金融科技产品的适配性、可应用性和金融服务的完备性和安全性。因此,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会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金融服务层级的不断细化,在多个细分垂直领域内也蕴含着广泛的机遇,也为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些机会。
“只有深入参与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在场景流程里调用金融科技能力,维护和应用好场景,做出来的东西才是比较接地气的。”某金融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业内已有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深入到小微数据化信贷服务领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城商行、小贷公司等专注于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输出金融产品定制、数据定制、风控定制等小微信贷定制化的技术服务,也不失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