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前,我应邀去一个企业家论坛演讲,从贸易战谈起,到过去的40年,到与美国200年历史对比,到中国目前所处的应用创新的阶段。政策应该让这一趋势更持续,更不可逆,让一批伟大的企业伴随这一过程涌现。文字有些长。)

今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年份,金融危机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不惑,但是偏偏遇到了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年份。

 

我就先从中美贸易战这个话题开始。美国政府发动的贸易战总共有四轮,第一轮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全球的太阳能电池,第二轮商务部对全球的钢和铝,第三轮是对外贸易谈判代表针对中国的,第四轮商务部会针对全球的汽车行业。美国政府修改了国家安全法的一些条款,监督外国在美国的投资,以及技术对外转移,其实还是针对中国。

 

美国有国际贸易委员会、商务部、对外贸易谈判代表三个政府部门对外发动贸易战,依据其国内法律,发动贸易战的理由包括损害美国产业、威胁国家安全、不公平贸易行为等。贸易战的主战场是针对中国。对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商品总额从500亿美元到再增加2000亿美元,还有更狠的,考虑对所有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产品都加收关税,最终贸易战的金额可能会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

 

我问一位做外贸的朋友,贸易战对他们的生意有什么影响?他说整个8月到美国海运费飞涨了50%,所有人都在抢着订舱,以防自己的产品进下一个目录,海运费一天一个价,“我有个客户的货物都进了海关仓库,又被货代扔了出来,还嫌钱少。”我问他一旦加征关税了会怎么样?“美国进口商会死一大片,美国根本没有纺织业,而且现在美国几乎是完全就业,招工特别难,你说这些产业转移到美国也是不可能的。”我说从其他国家进口?“低端可以,中高端没有替代,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产业链像中国一样完整。”

 

贸易在国与国之间不仅仅是贸易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对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今天也有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在这儿,我就不多讲了。我结合产业和公司讲一下。

 

贸易战改变的是全球的供应链,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是什么规模?是美国的近两倍,是日本的近四倍,德国的近五倍,中国在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中心之一,而且沿着价值链在不断向上攀升。所以围绕着中国形成了一个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而且不断向上攀升价值链的特别全面的产业集群。全球贸易的主力是行业内和跨国公司内部间的分工体系,原材料运到中国,机器设备运到中国,零部件运到中国,中国组装成之后再运到美国、欧洲、日本、全世界各地的市场,全球的分工越来越细,它主要是一个跨公司内部和一个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其实这一点是决定了全球的贸易。所以当一旦发生大的贸易冲击的时候,它一定会对一些大的公司、大的产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了汽车和手机这两个典型行业,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我们看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美国出口货物最多的国家,对美国出口最多的商品中,排在前面几位的基本上都是汽车和汽车配件。到中国这里,中国现在对美国出口基本上还没有汽车,中国主要还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刚才谈到北美自由贸易谈判的时候,美国跟墨西哥谈判的焦点就是汽车,为什么要重新谈判?墨西哥让步了,就可以了,我觉得跟加拿大的谈判主要也是汽车。美国下一个目标是对日本,对日本是什么?主要还是汽车,美国和日本就汽车这个贸易战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到21世纪都没有打完。中国对美国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手机、服装、电脑,其实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跟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这里。

 

刚才我用汽车和手机作为例子,谈贸易战怎么对产业和企业带来影响,我们不要忘记全球还有一个隐形的供应链,这个供应链不是有形的汽车,不是有形的手机,更重要的是专利和知识产权无形商品的供应链。刚才我们看到了美国以什么名堂跟中国打这个贸易战呢?就是围绕专利和知识产权。其实如果是说美国围绕服装、轮胎、光伏等商品发难,当然对中国的产业会很有影响,但是它针对的是全球的,只是中国在这些产业出口的量很大、很有竞争力。恰恰在专利和知识产权这方面是针对中国的,为什么?中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表面看中兴进口的是美国的芯片,但是美国芯片的背后附着的是大量的专利、大量的知识产权。像高通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是靠卖标准和专利的授权来赚钱。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贸易战?美国是想从两个方面来捍卫自己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地位,第一个是有形的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要重新谈判,要跟美国、中国、日本,全球都要打贸易战,他就是为了想把有形贸易供应链的中心重新转移回美国,通过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区,把全球制造业中心迁回北美,这是它的目的。刚刚公布的美国的外贸数据,它的贸易逆差又增加了,打贸易战都挡不住它的贸易逆差。

 

美国特别害怕失去全球隐形供应链中心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四场贸易战里面最重头的一场戏是针对中国的,而且专门修改了有关的国家安全法,关于投资,关于技术的输出和转让。这个就会带来一个什么呢?我在“去中国化”打了一个引号,并非耸人听闻,这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国内的制造业也好,还是跨国公司也好,这些年他们把自己的供应链转移到中国之外,一直在陆续进行着,但是因为这场贸易战,使一些跨国公司加速了这个转移,有的在进行一系列对冲风险的重新部署。最近有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证明,以往跨国公司主导的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现在这个比重会越来越小。广东和江苏都是外资比较集中的省份,今年和最近的一段时间所遇到的困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体现在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利润下降、出口下降、用工下降,还有它们撤离中国。

 

美国确实是产生了一种危机感,不管是有形的贸易,还是无形的贸易。供应链的“去中国化”,一方面有些跨国公司觉得有必要离开中国去分散风险重新布局,包括台商的企业有些撤离大陆回到台湾,不管是电子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还是一些传统的加工业,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苗头。台商圈子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我们最先打开什么来看?我们最先打开推特,看特朗普又发什么(有关贸易战的)推文了”。

 

其实供应链这种“去中国化”,也要看到另外一面,实际上说明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竞争力相对下降。中国公司竞争力这些年显著提升,表现在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等,更不用说新经济这一块了,其实这几年中国新经济的崛起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全球关注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在新经济领域,尤其是跟互联网有关的领域,外资是很难在中国立住脚的,一方面是有中国法律自我保护的一面,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企业学习成长了40年,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化了40年之后,中国在进入应用创新的最好时代。

 

如果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开一点,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仅仅盯着2018年,不要仅仅盯着贸易战,不要仅仅盯着短期的一些东西。今天是9月7日 ,再过一周9月15日是金融危机的十周年,十年前的9月15号雷曼兄弟银行倒闭,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崛起,它们用了大量美国的技术、美国的商业模式、美国的专利,再加上美元的基金,中国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不管是上市的还是非上市的,基本上是美元基金养大的。中美之间一直都是强互补,未来会怎么样呢?中国的应用创新越来越强,会逐步走向中国的原创,美国会怎么样呢?美国也在问自己。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性会加强。目前我们仍处在原创在美国,应用在中国的阶段。

 

我们可以把时间维度拉长一点,其实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你的增长能够持续多久,我们看的其实不是短期的需求,我们看的是这个国家的长期因素,供给侧的一些更根本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开放,而所有这些因素转化为竞争力,都体现在一个国家经济的领头羊公司上。我自己做了一个功课,中国的企业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力究竟怎么样?中国经济到今天是一些什么样的公司在牵引着?

 

我把中国25家市值最大的公司,美国25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和日本25家市值最大的公司全部列出来,梳理一下,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首先美国前25家公司,其市值约96000亿美元,中国前25家最大上市公司市值(包括海外上市)约34000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3,如果华为和国家电网这些大公司放上去,我总市值估计是美国的一半。日本最大前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5500亿美元,接近中国的一半。(注:以上市值统计时间在8月份)。美国前25家公司里面首先是科技,第二是金融,第三是医疗健康,第四是消费零售品牌。中国最多的是金融,第二是科技,科技主要是BAT三家撑起来的,然后是能源,非常集中在金融、科技和能源,而且集中在国家垄断性行业上,只有5家民营企业。如果只看A股,民营和科技的征几乎消失,国有垄断性就更强了。

 

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它的公司里面其实排名前两位的都是科技和金融,或者说互联网和金融,而日本头25家公司几乎有一半是制造业,包括汽车及配件、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半导体及材料、化学及材料、电子、照明等,其次是金融。尽管中国在制造业的体量上是日本的近4倍,但是最好最先进的制造业还是在日本,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与日本相比差距巨大。

 

美国还有一批市值在10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的软件、半导体、先进制造业公司,它还不在这前25名里面。对比之下,短板就出来的。中国最需要什么公司?中国头部的25家公司,20家是国有垄断的,而且是相当高的集中度是集中在金融的领域,金融太发达对一个国家未必绝对是一件好事,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更好的事情。中国需要什么?我觉得中国最需要先进和数字化的工业,日本有很多这类公司在引领日本经济的竞争力,但是在中国领头企业的名单上根本是找不到的。企业服务的大型软件公司,其实中国是没有的,全世界企业服务类的大型软件公司基本上让美国给垄断了。医疗健康方面,中国没有美国那样巨头式的医疗健康和制药公司。还有大型的消费品牌,当然中国基于互联网的零售和消费很发达,但是还没有全球化的大型的消费零售品牌。当然中国一些好的趋势正在出现,A股在以上领域出现了市值在1000亿到3000亿人民币的公司,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但如何做得更大更强,需要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整个市场化的改革更进一步。

 

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如果从这个图来看,时间是在中国这一方的。从2013年到2017年,四到五年时间,新增独角兽数量,中国已经跟美国非常接近了,而且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美国之间可能会越来越接近,甚至有可能超过它,再过两年到三年,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在高科技的领域,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域,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一些领域,包括云计算的一些领域,包括大数据的一些领域,物联网等,很多方面其实中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应用方面。

 

如果你从更长期的维度,而不是贸易战的当下来看中国,我更相信技术,中国正处于一个应用创新的时代。如果中国沿着应用创新的路径一直走下去,一直攀升上去,我相信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还是处在一个崛起和成长的大趋势的通道上。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下历史,人们动辄谈拐点,你看一下人类经济增长的历史,只有工业革命这唯一的拐点,工业革命之前其实我们看整个的经济增长基本上处在一个静止的位置,尤其是用人均标准来看,只有工业革命带来一次指数级的增长。在这里引用美国一位技术经济学家的话,他说经济只是技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最根本的力量还是技术不息的动力。那么中国恰恰处在这样一个通道上,不停学习新技术、不停进入应用创新的领域,从而驱动经济增长。看下这张图,它说的是一个国家产出翻番所需要的时间,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英国迎来工业革命,GDP用了100年翻番,德国用了70年,日本用了50年,韩国用了30年,中国只用了10年,而且中国的体量相当庞大。

 

我们再看一下这张图上数字经济的七波技术浪潮,第一波是大型机时代,第二是PC时代和服务器时代,第三是网络1.0和电子商务,第四是网络2.0、云和移动时代,第五是大数据、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的时代,第六是物联网和智能机器的时代,第七个是人工智能时代。除了第一波之外,其实中国后面都抓住和赶上了,有些方面在国际上已经非常先进了。

 

中国处在应用创新的这样一个时代,除非发生特别大的颠覆性变化,我觉得这个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中国过去40年大致走过了美国200年的道路,在经济增长和企业进化的阶段上,美国在19世纪的时候也是要素驱动的,土地、移民、自然资源、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跟中国四十年、最起码三十多年的故事差不多是一样的,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经历了一个“镀金时代”,美国进入了一个应用创新的时代,美国在主要行业里面出现了一批龙头公司和跨国公司,这些行业原创的技术都不在美国,不管是化工还是电气,包括制造业、汽车。汽车不是在美国发明的,但美国做到最大。直到20世纪初,其实全球的应用创新是围绕着美国的,当时的美国有几个特点我觉得跟中国今天非常相似。技术迅速转移,那是当年一波全球化的高峰时期,大量欧洲资本进入美国,美国密集的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推动着高速的城市化,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应用创新的基础上,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企业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首先是企业创新,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出现了大型的行业龙头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研发的体系,研发新的技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商业模式,管理科学的兴起也是在这个时候,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公司制度不断完善,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得到调整,反垄断法出现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出现了进步与慈善公益运动。

 

对比一下中国现在的企业,当然中国会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的这些最优秀的公司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演化到现在还缺乏了什么。到二战结束的时候,企业、国家和大学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在美国就完全形成了,一直领先到现在。你看一下美国200年基本不间断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美国是一个追随者,第二次技术革命美国是一个赶超者。第三次美国就变成一个引领者。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想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这个国家必须要在现有的技术革命赛道上赶超现在全球最发达的国家,有能力引领下一次技术革命,不完成这两个阶段,仅凭规模,很难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我们可以对照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如果说一个国家从长远来看其竞争力在于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中国目前又处于应用创新的阶段,我们可以回到经济增长最基本要素,最重要的还是人,看下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经济基本上都依靠人力资源,人的创造力、人的勤奋、人的学习能力,人的价值观。我认为持续的竞争力是国民人数×学习时间×创新实践时间×市场空间(实体+数字),如果看未来的几十年甚至整个21世纪,我觉得决定一个国家最终竞争力的一定是这些因素,这些因素只有中国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是可以满足的,尤其是中国这一方。从长期来看,我们对此应该保持信心。

 

中国经济和企业有很多的短板,许多人在诟病、在抱怨,许多都是事实,但也要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太短,我们不要谈那些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技术和基础研究,从原理的发现和技术的突破,一直到成为市场上成功的产品,其实一般都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过去的40年,中国的企业真正规模化进入到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在工业领域,制造业的领域,高科技领域,创新的实践 ,其实也就那么30多年的时间。其实更多的时间是在学习和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然后学会创业创新,把这些技术结合中国的市场情况,应用到不同的产业里面。中国学习、追赶、积累的时间,40年还远远不够。

 

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们一定要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要浪费了一次危机,否则下次危机还会重来。我们也不要“浪费一场贸易战”,这个贸易战会倒逼中国去进行改革和创新,哪怕我们本来就在路上,也会起到坚定加速的作用。我还想重复这句话,今天中国所面临的考验和一些危机仍然是中国在一个大的历史趋势上的问题,这个历史趋势是中国在继续往上走。关键是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要顺应这样一个趋势,让这个趋势更加稳健持续,更加不可逆。我们要继续市场化的改革开放,40年太短,至少还需要40年,而且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经济的活力、创新的动力都来自企业,尤其是实体和制造的企业。当前迫切需要为企业减轻税负。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为什么可以持续投入研发和创新?我有位朋友一直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做制造业,他说因为美国的制造业都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所以他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进行研发。中国的制造业利润太薄,短期都处在生存的底线上,哪有更多的钱进行研发。另一方面也要从企业自身找原因,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还很落后,互联网公司的兴起,并不能改变这一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日本、美国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不仅仅财务、商业,而且在制造、创新、研发、供应链等方面都在走向数字化。中国企业和经济中的能源效率也很低,如果对这方面有所改善,企业的利润空间也会提升。

 

我们现在仍处于信息技术革命中,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了,比如在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社交、搜索等,新兴技术方面,如果起跑线相差不那么远,我们很多人都相信中国不会输给美国,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互联网、云计算。大家谈的最多的是芯片,最重要是起跑线相差太远,其实在发达国家有很深的技术积累,不光是设计,而且在制程和工艺上,专利的积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中国都非常欠缺。在对企业服务的软件方面,中国仍然需要赶上。当然这两年我们看到中国风险资本在流向2B领域,相信很快会出现中国的甲骨文、SAP、Salesforce等。中国还有一些短板,是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忙别的,错过了很多核心技术,包括材料技术、发动机技术等等,而这些所谓“传统”技术也越来越数字化了。中国以这么大的规模在学习,在应用中、在应用创新中补上自己的短板。现在的创新绝对不能关在国门里面,全部进口替代或者全部自己创新,还是需要一个全球开放的创新体系。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逻辑,中国现在面临美国贸易战,短期内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甚至不乏会出现一些危机性的征兆。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些供应链的“去中国化”,一些跨国公司离开中国、调整布局已经是一个在进行的过程,只是贸易战加速了这一过程,但是它另外一方面说明中国实力的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处在一个应用创新的时代,所以我们才有能力去挑战别人。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应用创新的时代,并且向创新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不会因为一次贸易战而改变,前提是我们国家的方向和政策的设计一定要顺应这样一个趋势,不可逆和加速度。通过对比中国、美国和日本的领头羊企业,对比我们的短板,中国最缺什么样的企业,也许在这里面我们拥有最大的机会,成就千亿美元级的公司。

文章来源:故事即编程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