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国方母基金董事长邓伟利谈及关于资产荒背景下对大类资产配置的思考。
邓伟利认为,目前,传统金融工具对于创新驱动企业存在普遍失盲的现象。一是能见度是自上而下越来越低,创新驱动的动力自下而上越来越强,即创新驱动来源于更基层的创新企业。传统投资方式主要集中在股票、地产、债券这些配置上,实际上更多的是标准化的产品,然而这些配置产品无法覆盖到更早期的、离公开市场更远的一些优秀的企业或者是项目,也就是所说的非标准化的产品或者是项目。
然而,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增量的优秀企业往往都是自下而上,更多是聚集在传统投资工具看不见的层面上,能见度比较低。传统的投资工具看不见的层面,或者不包括这些层面,恐慌的根源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不是没有好的资产,而是缺失配置好资产的工具,或者是叫产品。
邓伟利认为,从资产频谱的角度看,中国资产频谱中传统的配置仍然集中在简单的债券或债性投资。虽然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规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主流资产配置手段尤其是银行、保险等大型机构投资人,仍然局限于固定收益产品,或者非标资产没有核心的配置标准,可选择的工具并不多。
邓伟利表示,对于私募股权投资的母基金,其雷达效应能够对深层资产实现穿透,母基金的对象主要是PE、并购基金和VC和天使基金,也会有部分直接投资,不同的母基金对这几类基金投资的比重有所侧重。通过投资这几类基金或项目可以扫描到各类成长阶段的企业,种子期、B轮、IPO甚至上市公司。这是母基金的雷达效应。此外,母基金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实现大类资产配置转型的最佳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不断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未来大型机构投资者必须通过配置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来实现有效的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母基金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的产品特性,正是银行、保险等风险偏好较低或者是比较稳健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实现大类资产配置转型的最佳入口,母基金对优质项目的信息优势,也会对银行、保险这些机构形成良好的协同。
邓伟利表示,市场上对母基金往往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母基金就等同于分散投资,这是一个误区。母基金分散确实存在,但不是简单的单一目标的分散管理,而是基于此基金所专注的投资地域、行业和阶段偏好三个维度自上而下分析,又通过自基金自下而上的反馈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在投资期内,不断的调整平衡投资组合,也就是基金的组合,最终才能实现母基金整体风险的有效分散,这是实现贝塔管理的方向。
母基金核心的专业管理能力是寻找、鉴别优秀管理团队的能力,另外还需要强大的体系支持,如政策的支持,产业资本对项目和产业资源的支持,金融资本的支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