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积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加强对企业发行债券的监管等方面入手,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与此同时,平衡好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关系,丰富债券品种,试点发行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专项债券,继续推进存量政府债务置换,缓解地方政府集中偿债压力。

且近期,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已经成文落地。“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是未来的重点任务。

根据中诚信国际测算,中国部分地区负债水平过高,存在较高的债务风险。这些城市往往经济欠发达,比如内蒙古、云南、安徽、贵州等。这些地区目前主要以“债务置换”方式暂缓。事实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主要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发行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地方债置换原有的存量债务,主要起到规范地方债务管理、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缓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从体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在“房地产市场”,而非股市。只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倒,土地财政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企业输血,美国就不可能靠低利息资本优势最后压倒中国那些看似已经成为“僵尸”的企业,而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就会继续疯狂地攻城略地,并最终挑战欧美的霸主地位。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看,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以及为地方政府增强征信显得尤为迫切。只要地方债务可控,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全局性的崩塌。低息的货币环境就可以保持稳定,就不能说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处在劣势。

综合以上所言,博览研究员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成为当下监管层工作的重心,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是决定中美贸易摩擦这个外部因素走向的内因。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最后的战略重地。监管层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也是衡量中国金融安全的试金石。

新发行债务中,置换债券占比较高,下半年发债压力较大

从整体发行结构看,受三年债务置换窗口临近的影响,二季度置换债券的发行量较一季度显著提高,2018年1—6月置换债券或再融资债券共计发行10780.41亿元,占比为76.41%。其中,置换债券发行9446.34亿元1,再融资债券发行1334.07亿元。受政府资金需求、发行难度、置换债发行需求等因素影响,新增债券自5月启动发行,6月大幅增加,截至6月底共发行3328.72亿元,占比从5月底的1.95%跃升至23.59%。考虑到地方债务置换即将结束,新增债券发行节奏有望持续加快。

如下图显示,债务风险较高的区域以置换债发行为主。从各省发行量来看,2018年1—6月,发行规模位于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贵州、广东和湖南,北京、上海、西藏尚未开始发行地方债。

从置换债券发行规模看,截至6月底,宁夏、山西、江西、广东四省份地方政府所发行全部为置换债券;内蒙古、云南、安徽、贵州等置换债券发行规模占比超过80%;河南、浙江、北京、上海、西藏暂未发行置换债券,或表明这些省份债务置换压力相对不大,接近完成或已经完成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

从新增债券发行规模看,截至6月底,仅15个省份启动了新增债券的发行工作。其中,浙江发行的均为新增债券;青海、河南、天津等新增债券发行规模占比超过80%;贵州、云南、内蒙古等省暂未发行新增债券,表明这些省份地方债发行工作仍以债务置换为重点,一定程度上说明这部分省份既有地方债务压力相对较重。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发行成本较低、期限较长的地方债置换原有的存量债务。2018年是地方债务置换的收官之年,按财政部要求全部置换工作需在8月底前完成,随着债务置换逐渐接近尾声,供给压力不断攀升。待置换结束后,以填补地方政府新增资金缺口为目的的新增债券及满足债务本金到期额度的再融资债券,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成分。

地方债发行规模预测:置换压力下供给高峰将来临,新增债券发行即将提速。

今年地方债总发行量预计约为4.75 万亿元,而上半年发行了1.41万亿元,仅完成了全年规模的30%,因此下半年地方债供给压力整体较大,规模超过3万亿元。考虑到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将于今年8月底收尾完成,且在今年监管从严从紧下地方债发行进度较2017年严重滞后,7—8月地方债将迎来发行高峰期。置换结束后,地方债发行将以新增债券及再融资债券为主,其中新增债券平均每月发行占比预计将接近七成,主要包含3个方面——

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是下半年监管层工作的重心

企业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而地方政府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是中美资本市场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在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三者中选择一个最需要输血的,显然,美国应当是企业,中国则应当是地方政府。

在过去40年的改革里,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逻辑下,成为丝毫不亚于企业的、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市场化组织。政府间的竞争,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效率。可以说正是中国地方政府发动的土地财政,颠覆了欧美主导多年的市场游戏规则。

只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倒,土地财政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企业输血,美国就不可能靠低利息资本优势最后压倒中国那些看似已经成为“僵尸”的企业,而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就会继续疯狂地攻城略地,并最终挑战欧美的霸主地位。

因此,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以及为地方政府增强征信就显得尤为迫切。只要地方债务可控,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全局性的崩塌。低息的货币环境就可以保持稳定。中央政府不应把对地方政府的支援看作救助,而是对美国贸易战的对冲。

我们要给地方政府增信,也必须要设法增加地方政府的现金流:第一必须止血,第二还要造血,第三才是输血。在资本市场决战的时刻,地方政府就是这个最需要现金流的层次。加强向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甚至调整央地分税的比例,都要立即提到议事日程。

目前,地方政府主要问题在于“隐形债务”较高。那么,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到底有多高?

有关机构或学者测算,根据BIS数据估计,中国2017年底隐性债务的规模约为8.9万亿元,而IMF估计的我国2016年底的隐性债务规模约为19.1万亿元。另外,国内学者常用的测算方法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去估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余额,估算的结果一般在30至50万亿元之间。我们从上述三个视角大致估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

其次,从投资端的角度看,以棚改为例,因棚改形成的隐性债务规模可能在4.5万亿上下,其中存量棚改贷款约3.6万亿,与棚改相关的债券融资余额截至18年6月底的存量约0.57万亿,其他形式的债务规模可能也在0.5万亿左右。

从融资端的角度看,中国2017年底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约为33万亿元,其中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非标融资流入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分别约为17万亿元、7万亿元和7万亿元。

从融资主体的角度看,我们将有公开信息披露的融资平台(主要是发行了wind口径城投债的融资平台)的有息债务进行累加,得到2017年底各平台合计有息债务约为32.3万亿元,扣除掉部分已纳入财政预算的债务,2017年底隐性债务规模约为30.6万亿元。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如果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计入中国政府债务杠杆,中国政府债务其实在2017年年中已经占GDP的65%左右,也就是超过了国际公认的风险警戒线。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化解“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是下半年监管层工作的重心。

文章来源:搜狐财经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