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资产投资

提到融资租赁资产投资,我们要关注的是2018年5月8日商务部办公厅的一纸函文。

根据函文内容,商务部已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职责划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称银保监会),自4月20日起,有关职责由银保监会履行。

这不仅改变了融租及商业保理行业的未来监管方,更深深影响着投资融租、保理资产收益权的金融机构。

在此次监管变局之前,融资租赁行业正在飞速增长过程中。

根据融租行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SPV公司和收购海外的公司)总数约为9,090家,较上年底的7,136家增加了1,954家,同比增长27.4%。(其中具体包含金融租赁、外资租赁以及内资租赁)。

截至2017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0,600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底的53,300亿元增加7,300亿元,同比增长13.7%。

面对这样大的行业体量,融资租赁行业自身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推动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其中最核心的合作是与融资渠道方面的合作。

结合当前融资租赁主流融资通道情况,截止目前,其融资渠道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资本金、银行信贷、保理融资、债券发行以及私募融资。而在监管方变动后,这五种资金来源、投资方式,都将蒙上巨大的阴影。

那么,融资租赁资产投资,将如何破局?

笔者认为,划归银保监会监管后,对融租、保理行业的监管必然加强,如果参照其对保险业、银行业的监管标准,目前融租的通道业务极有可能被禁止

在通道业务上,我认为被禁止或削减可能性极大,在金融监管整体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中为数不多的通道,融租通道会受到银保监会更多的限制。

同时在银行、信托通道业务接连叫停后,大量资金正在通过融租通道出去,这些已存在的通道业务是否会被叫停,则要看监管层的态度。这类业务,在划归银保监会后,将会首先受到冲击。

其次,目前合作模式的合规性风险依然存在。对于融资租赁五大融资渠道的私募、保理以及银行,在划归银保监会管理后,其与金融机构间的合作能否获得默许也是一个疑问。

比如,融租的资金来源是否会被限定在资本金及银行信贷两块之中?私募基金投资融资租赁资产是否增加新的要求?这些疑问,从目前银保监会监管态度上看,将会一一落实。

最后,在于已落地项目的后续处置。按照监管习惯,一般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对于已落地投资项目,除严重违反监管要求的,其余仍会按照过去的管理办法进行,同时对于新的融资租赁资产投资,将会按照后续银保监会公布新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

上市公司类资产投资(商票、定向融资等)

上市公司项目还能不能做?面对这轮上市公司爆雷风波,各大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类资产投资越来越谨慎。

上市公司主体,一直被认为仅次于政府主体的第二大强信用主体。不管是普通投资人,还是专业金融管理机构,都对其兑付能力充满信心。

但从去年到现在,从乐视、辉山、盾安、金盾等等上市公司爆雷开始,这份信任感不断崩塌。

依据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的统计,近期因各种不同名目的逾期的上市公司有*ST华泽、华信国际等等;涉及到股东股份被冻结的,有荣华实业、红阳能源、大连控股、天业股份、恒康医疗、顺威股份、天泽信息等等;涉及股东持有的上市股份已经或正在被司法拍卖的,有华东数控、全新好、凯瑞德、珠海中富、盈方微、中科云网等。

那么回归到项目,上市公司的资产还能不能投?这里我们主要从债权类资产出发,目前上市公司债权类项目,主流是两块,一块是上市公司的票据融资;还有一块是上市公司的定向融资。

首先是上市公司票据类项目。上市公司票据又分贸易票及融资票,从票据法律关系上看,一旦出现兑付风险,持票人可向票据前手追偿。也就是说,整个票据背书链条中的企业资质,将是票据资产的另一道安全门

而在上市公司票据类资产投资中,投资企业要尤其注意到上市公司的整体资质,这也是保证该票据未来能否兑付的核心要点。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票据的筛选极其重要

这里具体的筛选标准,以我经手过的项目为例:对于上市公司的商票,我们要求的上市公司标准如下:

a)A股上市公司,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不做。(这点也是出于风控角度考虑)

b)要求整体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保证其具有票据承兑能力)

c)近三年实现盈利,整体业绩发展趋势良好。

d)属于传统产业上市公司,非互联网产业上市公司。

e)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及股权质押比例。同时每家上市公司商票规模要予以控制,通过分散投资进行风险规避。要避免被一家上市公司所绑架,控制自我产品规模。

所以,这类项目可以投,但关键在于遴选项目上的把控。因为一旦上市公司层面出现风险,不管任何的风控措施,在上市公司资金崩盘面前,都是无力的。

其次是上市公司定向融资类项目。

定向融资模式,其纯信贷性质过于明显,一直受到监管层严格管理。过去很多定向融资的通道,现在几乎全部已经被禁止。目前还能做定向融资项目的通道,仅剩为数不多的几家地方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定向融资,本质上就是专门为某一家上市公司做一笔放款,并要求这家上市公司提供相应的担保。具体操作中,可以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资产做成收益权项目,或直接做成抵押融资项目。目前这类项目通道较少,因此仅存的几家通道对于定融项目审核非常严格。

那么针对定向融资项目,究竟还能不能投的问题,其实核心判断在于这家上市公司未来还款预期,或者说对于未来债务状况的判断。

另外,定向融资项目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因此需要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不仅仅涉及到我之前提到过的财务情况、运营情况、管理情况、债务情况等等,更要对资金用途、未来还款安排、公司当前困境有基本的了解与判断。

在实际操作中,要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要实时了解资金流转进程,防控资金被非法挪用的风险。最后在增信措施上,尽可能做到完善,在未来发生风险时能最大程度保证自己不受损失。

那么,上市公司类资产投资,未来将如何破局?

对于上市公司资产投资,在这一时期尤其要慎重。在过去几年,上市公司借由股市红利,以及融资渠道便利,大肆收购资产、多元化布局。

而今年以来,监管层去杠杆,去通道,让众多上市公司资金链陷入紧张。同时,这一轮中美贸易战,让A股市场哀鸿遍野,各大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暴跌,其借由股市进行融资,或者作为对外融资还款来源已经越来越难。

而对于那些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投资机构来说,手中的股票更像是烫手的山芋。

因此,在短期内,与上市公司合作,尤其是投资上市公司资产,要对项目有更深入的把控。一家上市公司债务爆雷,不仅仅影响其上下游的债权方,更将会引发与其关联的其他上市公司债务问题。

所以在涉及上市公司资产投资上,一定要严格背调,在尽调中要审查其自身债务问题,更要审查深层次的担保关系,以此来把控项目的潜在风险。

而在未来,上市公司资产是否重回强信用主体的时代,则要看整体经济背景能否改善。这其中,又与中国股市有着重要的联系。

这一轮上市公司爆雷风潮,一方面,让上市公司债务问题被公众得知,引发公众的恐慌,监管层的重视。

另一方面,也是为过去几年大肆扩张的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让其规范自己投资行为,改善自身财务状况。这场爆雷潮,或许也会是一场去伪存真、去次存好的洗涤之潮。

债权投资的未来:避免踩雷+收购优质资产

━━━━━

未来趋势一:面对爆雷债务,避免踩雷成核心问题

在未来,面对爆雷债务,如何避免踩雷,成为各家关注的核心。

首先,尽量组建自己的专业项目团队,发行自主管理产品。这样对整个产品控制力更强。如果是对外采购的产品或项目,实际情况投资方往往无法掌握,甚至在风险出现时,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对于主要采购外部项目的金融机构来说,需要转变自身的管理思维,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外部采购项目,在出现风险时,作为代销方的金融机构,在法律地位上也会陷入尴尬。

其次,在遴选项目中,要放慢脚步,求稳不求快。快速的、激进的增长,会导致整体项目质量参差不齐,要稳健地推进项目,力求每个环节审慎。

这一时期,市场上虽然会出现非常高融资成本的资产,但最好不要冒险,应看到高成本背后的风险。

同时,很多金融机构中都存在销售驱动与项目驱动的矛盾现象。对于销售团队来说,源源不断的项目,是其客户能够最大程度维系的重要保障。一旦公司项目跟不上,不仅仅会导致销售团队收入降低,更会引发客户资源流失,销售团队积极性降低。

那么,对于以销售为驱动的金融机构,其必然要不断扩大管理规模,以满足其资金端需求,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过于快速的项目上马,带来管理规模激增,也必然带来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项目整体风险不断提升,甚至引发产品兑付问题等等。

对于项目驱动公司而言,严格的项目风控制度将导致其手中的项目不会太多,同时项目整体盈利较低。对于其团队人员维系,优质团队的挖掘产生影响,尤其对于其未来管理规模的增长,会陷入瓶颈。

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笔者认为,项目驱动的模式虽然偏保守,但对于公司整体安全性是最好的。规模的不断扩大,要伴随自身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如果自身管理能力、风控能力跟不上,那么规模盲目扩大,必然导致风险几何倍增长。

在当前爆雷风潮中,绝大多数爆雷项目,并非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诸如辉山、乐视,在其融资过程中,负面新闻始终围绕其左右,如果在项目审核中,更为严格,在尽职调查中,更为细致,这些项目中的风险是可以被发现的。

短期内规模增长,虽然会带给金融机构一定盈利,但踩雷项目的出现,往往会导致金融机构当年,甚至过去几年的盈利都化为乌有。所以孰轻孰重,还需要大家自己思量了。

最后,在于风控的搭建上。在过去几年金融机构蒙眼狂奔过程中,风控一直被大家所忽视。但这轮债市危机,却让各家机构看到风控的重要性。对于债市投资来说,风控往往是最后一道安全门。因此在风控搭建上,首先要将风控地位提升,不管是项目管理,还是机构内部治理,都要严格按照风控要求。

同时要提升自身风控团队能力,发挥风控作用,在内控制度设计,项目管理风控模式上,进行标准化、精细化设置。其次,在债权投资项目上,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不断提升风控门槛。不能按照过去几年粗放型市场的做法,要提升门槛,将劣质的项目筛选出来。

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盈利上的一定损失,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之后,要通过多种风控措施联合降低产品的风险,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设计出专门性的风控措施。

不可同一风控模板,适用所有项目,这点要做到风控措施与项目的匹配达到契合的程度。最后,要做好项目出现风险后的准备,在处置与执行上提升效率,增长经验,一旦项目发生风险,能够快速采取措施,减少自身损失。

未来趋势二:借助东风,收购优质资产

对于债权投资未来,借助东风,收购优质资产也是当前趋势。

就如我刚才所讲到的,爆雷企业同样有非常优质的资产可以进行投资。同时市场上的资金荒,也让一些优质资产的价格不断下降。

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迫于市场压力,不断出手自己的优质资产,那么这时候,对于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机构来说,就是非常好的机会。

但这里需要注意两点问题。

优质资产的判断

一时间大量资产涌入市场,必定有好有坏。因此,对于各类资产的筛选极其重要。那么如何来判断优质资产呢?我认为首先要从基本的整个市场大背景出发,来判断这一资产现在是否处于价值低点。

同时要对未来形式有所判断,比如取得土地资产,那么未来土地价格是否会上升、土地开发成本是否会提高等等。之后,要对资产未来变现能力进行分析,再优质的资产,如果难以变现,那么再高的估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因此对于资产未来盈利预期、可变现性做出判断是第一步就要去做的。

最后,收购资产,要结合自己的管理处置能力。一些资产能否扭亏为盈,在于后期管理团队入驻能否提升资产品质,进而实现资产的盈利与退出。

而有些资产,虽然表面看非常优质,比如写字楼、公寓等等,但其对于收购方管理能力有较大考验,或者极度依赖原有运营团队资产,一旦新的管理者入驻,可能对资产整体品质,未来盈利预期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接手资产时,要考量到自身的管理能力,判断自身管理能力能否与优质资产进行适配。要记得,最好的,不等于最合适的,同时最好的,也不等于最盈利的。

优质资产后期管理运营规划

当入手优质资产后,投资机构首先要想到的应该就是针对该资产的后期管理运营。

不管是写字楼、公寓、商业物业这类不动产,还是优质公司的股权等等,如果缺乏长期专业性的运营规划,再优质的资产,也会变成自己手中烫手的山芋。而后期处置变现问题,关系到投资机构将要付出的人力成本、财务成本以及最关键的时间成本。

那么后期运营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收购资产未来运作方向,是将其作为长期资产进行持有,还是作为短期资产,在运作后提升价值,在市场环境改善后,进行出售变现。

其次,要针对收购的资产,进行完善、全面的规划,并依据资产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项目团队,用于后续的项目开发与维护。

最后,在资产运营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合作方式,比如不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的机构,可以与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既可以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又可以提升资产品质,进而实现盈利退出。

以上就是笔者对当前债市的分析与破解,在最后,笔者想说,这一轮强监管,虽然带给债权投资领域巨大的冲击,但是也给予整个行业重新审视以往模式,去除不合规业务,走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合规化的机会。

因此,迷雾之下,是走向黑暗,还是走向光明?问题的答案,就在行业中每个人的脚下!

文章来源:搜狐财经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