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潮起,网贷行业陷入连环劫。2018年以来,已有超过200家P2P网贷平台相继“爆雷”,且已显现出“炸毁”周边行业的端倪。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次P2P平台集体爆雷?网贷行业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8月17日,“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教授孔爱国,探讨P2P格局生变的金融及社会背景。以下为根据速记整理的主要内容。

 

P2P的缺陷:野生野长,并没有金融性

一块土地里,除了长庄稼也会长野草,其实互联网金融就像野草,它不是政府耕种的,而是民间爆发出来的东西。很多人谈P2P是去谈它的金融,其实P2P没有什么金融属性,因为从金融的角度上来讲,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而有多少P2P公司把风险控制看成是第一性的呢?大家是以收益作为第一性的。因此P2P的风险控制方法跟传统金融业完全不一样,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应当看成是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所以如果用金融的视角透视中国P2P,肯定都要慌张得不得了,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没什么,这个野草只是天气太干了烧掉了、荒掉了。

P2P为什么会出现?很简单,有需求就有供给。2009年,政府启动重要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投资国有企业,毕竟自己贷给自己不构成风险,贷给民营企业就有风险。所以民营企业依然干涸,不管货币放水是“喷管”式的还是“滴管”式的,过去贷不到钱的公司还是贷不到,只能寻找民间渠道。民间借贷不给发银行牌照,大家只能做P2P。按照规定,民间借贷不能超过官办的4倍,从此留下一个祸根——利率双轨制,造成了套利。

贷到钱的人,再也不肯生产了,再去放贷套利,所以出现资金在空中转,这一转,把人的心都转出来了。人人都想做金融,你不做你肯定穷。利率是银行的4倍,这就相当于加速了体内循环的速度,银行强调资金周转快,资金滚得越快,赚到的钱肯定越多。

民间的钱来自于哪里呢?还是来自于央妈,现在政策紧缩,民间的钱少了,P2P的平台交易量减少,赚不到钱以至于亏钱,最后就是跑路。P2P都是民间组织,没有监管机构,只有一个互联网金融协会,是自律性质的,还是在2016年才正式成立的。负责监管的人自己没有做过P2P,就想来管住P2P,这怎么可能呢?

西方经营的P2P主要是解决信用卡的透支问题,这个月透支了没有钱还信用卡,借P2P来还,是借给有信用的人。所以他们的P2P是金融属性的,你再去看看中国的P2P有信用吗?中国很多的P2P面向的都是那些没有稳定工作、打零工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信用,可以从他们这里赚更多钱,同时也是高风险。如果经济衰退了,首先失业的就是这个群体,因为把他们开掉不用赔钱。他们还不上钱,你怎么办?所以面向这个群体的P2P很容易就死掉了。

中国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做事情风险就比较大。很多P2P公司发展不是以风控为目的,而是追求经营规模为目的,这就产生了较大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借到钱不还,意味着这个社会失去了它的秩序,借钱不还就一定有人不借,导致的连锁反应就是2018年6月份到现在最严重的平台倒闭潮。其实过去也有倒闭的,只是有人倒还有人站起来;2018年6月以来,没有新的平台起来,这样对市场就形成了比较大的恐慌。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货币政策使P2P怎么样,P2P的表现形式上是发烧了,但是你不晓得它是哪个器官出问题。P2P的爆雷跟很多东西都有关,跟货币政策、跟人心不稳、信用体系缺失都有关系,在这里没有办法一一列举。

支撑国家经济,最重要的是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讲货币政策呢?主要是最近央行的金融研究局局长写了一篇文章怼财政部,所以一下子把货币政策又搞火了。支撑中国经济政策的有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为什么不讨论其他,而要盯住货币政策呢?很简单,货币政策失灵了。很长一段时间,货币的调整都不能拯救中国经济。为什么失灵?因为整个货币的传导性结构性失衡了,就是从总量上来讲,无论放水还是抽水,对经济都没有办法起到预想的效果。

那么中国经济要怎样才能重新提振呢?有几个重要的指标可作为我们分析的出发点:利率、劳动生产率、汇率;对应金融、实体、对外这个三角。等到这个三角形比较平稳的时候,经济就平稳起来了,所以必须把这个三角形理顺了。

这三个“率”中,支撑住一个国家经济最重要的是哪个率?是劳动生产率,但是大家盯住的都是利率跟汇率。问题出在金融上,大家都尝试在金融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实是找错了地方。所以大家觉得金融不好,是货币供给抽水,导致所有的指标都不好,都怪控制总量的央行,央妈就很委屈,她做妈妈已经这么多年,经济不行就放水,一直像妈妈一样默默关怀着。

问题是,货币如果流动不到劳动生产率这里,只是在整个金融市场里面体内循环,货币的功能就失效了,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投机,货币越多投机性越强。而且货币多了之后让人的行为失去规范。人的行为已经是找不到标准,因为每个人探讨的都是钱。

劳动生产效率在生产函数里有它的一个特性,这个生产函数的核心是什么?是技术进步,因为用技术可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可是大家发现吗?支撑国内所有公司成长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都是短期的,绝大部分都是银行体系提供的,银行体系提供一百多万亿,证券市场提供了十几万亿,信托、融资租赁、P2P,一年加起来20万亿左右。银行强调安全性,把钱贷给你,明年能够还就再贷给你,明年还不了就不给你。银行的导向短期,结果就是再也没有人关心技术的问题,因为来不及。一搞技术研发,银行的钱就还不了。

这么一弄就彻底把劳动生产率忘记了,中国人再也不注重这件事情了。后来政府想到了别的办法,2025计划,结果这计划就把美国人得罪了。美国人这一脚踢醒了我们应该知道干什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唯一的出路,找不到第二条道路。中国目前经济的矛盾显示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可能都面临着不确定性。目前来看,减税是唯一的办法。

从“去杠杆”到“稳杠杆”
2003年和2009年,有两次货币供给量扩张,最近遏制住了不让它继续增长。这两次的货币政策,是帮助政府完成投资,现在政府为什么不投了,因为能够做的事情都做好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连续靠增加货币拉动经济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杠杆率太高,高杠杆推高了房地产,房地产就成了金融。

“十九大”以后,新的政策方向是要“去杠杆”,政策方向是对的,不要太依赖于货币,要把人的注意力从货币当中转移掉,才有可能投入到长期的行为里面去。钱太多了不是好事,会让人的行为扭曲,不老老实实工作,全都投资、投机去了。

2016年底开始去杠杆之后,利率变化了,开始往上走,银行承兑票据贴现利率,去杠杆后第一个销声匿迹的就是首富。

但是去杠杆去得有点过头了。所谓“去杠杆”其实应该叫“降杠杆”,应该是用时间去换空间,但是我们不是。后来要企业债转股,这样一去杠杆,要把负债全部还掉,没有哪个公司受得了。中国货币转型碰到困难,到现在应该要稳住,从“去杠杆”变成“稳杠杆”。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来讲,应该要把银行的权力分出去,才可能拯救整个经济。中国银行太少了,三千万家企业,只有一千多家银行,美国有八千多家银行,这就是差别。

虽然金融目前没有真正开放,但只要是市场的东西,将来一定会开放,准备好仍然有机会。实体经济不好,劳动生产效率太低了,未来一定要有人把它提升起来。作为企业家,要守住底线,这个时候所有的投资都必须集中地控制住,投出去多少能收回来多少,平衡住不能断裂,千万不要听别人讲这个市场好得不得了就一股脑投,小心驶得万年船。

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信心爆棚,要看淡这个世界,控制住心境最为重要,不能着急,稳字当头。

文章来源: 复旦大学EMBA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