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辟独角兽IPO绿色通道后,A股共有药明康德(SH603259)、工业富联(SH601138) 、宁德时代(SZ300750) 三只独角兽上市,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也引来了投资者的狂热追捧。

但追捧过后,不少投资者深受套牢之苦。工业富联股价从上市后的最高价26.36元跌到17.53元,跌幅达到33.5%,股价基本上又回到了上市起点。药明康德更受市场追捧,炒高到129元才开板,但开板后17个交易日最大跌幅超过30%。

这些独角兽为什么让追捧的投资者套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市之前被热捧,IPO之前被券商、投资者甚至上市公司自己贴上了过多的光环,估值被市场高估。在这些炫目的光环笼罩下,投资者容易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作出错误的投资决定。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对于独角兽企业不要虚胖要少壮,独角兽企业上市前不宜过度粉饰包装,投资者不要过分吹捧,独角兽们上市前需要好好挤挤水分。

首先,券商与媒体不宜对独角兽企业包装粉饰,研报不应夸大。

在工业富联上市前,不少机构给予富士康较高估值,认为富士康上市后总市值有望达到6000多亿元,成为继360上市后A股的另一只巨无霸。可这一估值被过于夸大了,也过于乐观。富士康的合理估值,就是在代工厂与工业互联网转型之间寻找平衡。按照传统代工厂估值,可能只有10倍PE,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当前市盈率仅10倍。如果期待工业互联网转型成功,估值能合理上浮。但按照工业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估值,显然是高估。

小米IPO的保荐人为中信里昂证券、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其分析师纷纷在报告中指出,小米的市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按照市场上主流的券商观点,小米估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

宁德时代、药明康德上市前的估值也都相当高,宁德时代未上市就被定位为创业板新“一哥”,坐上了老大的宝座。药明康德未上市就被冠以“医药界的腾讯和阿里巴巴”,期待市值超过恒瑞医药。券商研报也推波助澜,让这些独角兽虚火更旺。

其次,独角兽路演中,独角兽企业及其实控人、创始人不应为谋求更高估值对拟上市公司冠以各种新概念。

当地时间6月25日中午,小米在纽约曼哈顿四季酒店召开了“小米集团全球发售”投资人见面午餐会。雷军领衔小米美国路演团队,向投资人强调了小米是“新物种”的理念。在上周香港的路演中,小米曾希望市场认为他们是苹果和腾讯的结合,雷军在路演香港站中说,“小米是家互联网公司”。

但市场对于小米到底是一家硬件制造企业还是科技互联网企业存有疑问。小米对自己的定位是“以手机、智能硬件、IoT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但今年第一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只占总营收的9.4%,而智能手机则贡献了67.5%。因此,投资人对雷军的说法似乎并不买账。

在5月中旬,工业富联IPO前几天的演讲中,郭台铭的话题无外乎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区块链金融等。他将这些领域称为富士康目前的发力领域所在。郭台铭认为工业互联网潜力巨大,他预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创造82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值,是全球经济总量的1/2。富士康被创始人冠以工业互联网的标签,甚至IPO前换上了“工业富联”的名称。

6月25日,港交所披露了美团点评招股书,首次展现了美团的投资版图,也成为继小米集团之后又一例“同股不同权”赴港上市案例。有媒体报道称,目前美团的估值将高达600亿美元。如果美团点评最终按照这个估值上市,意味着美团将成为继BAT之后的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但据招股书显示,美团经调整亏损净额持续收窄,从2015年的-59亿元收窄至2016年的-54亿元,2017年进一步收窄至-28.5亿元,三年内亏损减半。即使按照互联网成长性指标估值,连小米估值都不过500亿美元左右,美团何谈600亿美元高估值,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再次,独角兽企业需要在Pre-IPO环节挤去水分,不能未上市,估值就被过分高估。

毫无疑问,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型企业创业潮。根据德勤发布的《中美独角兽研究报告》,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球252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98家,居全球第二。而7年前,中国还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在数量激增的同时,独角兽企业成长的速度同样惊人。快!成为当下独角兽热中被反复提及的关键字。

独角兽企业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估值成长上也有加速趋势。过去,一个项目可能10年才能达到10亿美元估值,现在可能三四年就达到了。国际上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普遍估值在7-8倍,8-9倍就很高了,而国内现在基本上PE估值都达20倍。一些热门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可能会更高,这相当于把未来二三十年的预期收入都折现到今天。

文章来源:雪球网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