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私募股权市场现状
近一年多来,随着全球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与利率上行压力,资产估值与退出压力备受关注。与此同时,私募股权的需求依然旺盛,活跃的产业并购重组可以继续为基金退出创造有利条件,海内外市场呈现资金募集活跃、资产价格高估、退出压力逐渐上升等趋同性特征。
一、资金募集方面,全球私募股权市场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Preqin的统计,全球私募股权的季度募集规模和平均单笔募集规模不断屡创新高。从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球宏观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短波动周期的触底反弹阶段。2017年上半年的募资总规模已经逼近全球金融海啸发生之前2008年上半年时的记录。照此速度,2017年全年私募股权融资规模有望创新高。
谨慎的投资行为与高涨的募集热情形成鲜明对比。全球宏观领域中的一些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也促使基金管理人行动谨慎。随着融资额不断上涨,PE基金持有的待投现金数量(Dry Powder)也不断创新高。预计截至2017年底,累积的待投资金规模将高达1万亿美元。
三、退出与回报方面,全球私募股权基金表现尚好,稍逊往年。
自2014年至今,全球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项目的退出规模尽管逐年下滑,但仍处于自2008年以来最高的水平。根据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与Preqin的数据,2016年受并购支持的退出(Buyout-backed Exits)资金规模接近328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下滑23%。近十年来,2014年的退出规模最高,此后连续两年下滑。2016年,按照并购退出计算的基金存续期限的中位数水平约为5.2年。
总体来看,主要的退出渠道依次是卖给战略收购者、出资人之间的转让和IPO。最近三年,实体经济中现金充足的战略收购者对与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贡献最大,二级市场的波动对IPO退出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
“募投管退”的新格局
一、三类政策受关注
在关于私募股权行业政策环境的评判中,65%的机构认为2016年间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相关政策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认为干预过多的机构占比24%。
在私募股权行业的问卷调查中,三类政策受到明显关注。第一是“税收”,它事关投资者的回报分配;第二是“新三板市场建设”,这一点事关投资项目的退出渠道,也间接影响到投资回报;第三是“外汇项目基金结汇”,这一点反映出近三年多来国内私募股权行业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时遭遇外汇管制所引发的矛盾冲突。
60%的机构认为竞争加剧,46%的机构认为募资难度小幅增长,而21%认为大幅增长。对于2017年新基金的募集,只募人民币基金的机构占比52%,而人民币和美元兼有的机构占比42%。结合投中信息的2017年GP调查来看,这种状况可能意味着即使受到外汇管制,美元基金的市场需求也仍在显著上升。
有趣的是,2017年境内资金募集渠道和LP的选择已发生巨大变化。经过数年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募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募集渠道的选择上,他们最偏好于自行募集,占比84%。按照该比例的降序排列,依次是富有个人家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
在LP的选择倾向上,依次是国有企业、母基金、上市公司等。在投中信息的GP调查中的选择顺序中,上市公司居于首位,且国有企业的地位也要弱得多。根据清科在2016年6月底的LP大样本统计,富有家族和个人占比仅半数,其次是企业的数量占比15%,上市公司的占比只有5%。
但是,上市公司的出资能力(可投资本量)高居榜首,占比约为25%。由此可见,问卷调查反映的LP偏好随时可能受到阶段性的、出资能力强大的机构LP类型崛起的影响。
三、估值偏高,投资重视前景和团队
61%的机构认为目前估值水平普遍偏高,存在一定投资风险,而24%认为需要具体而论。对于当前市场上项目估值的市盈率水平,认为处在16-19倍的机构占比最多,为32%。尽管如此,机构们仍然偏向于投资更多的企业。对于选择企业的评判标准,机构较看中高成长、优秀团队和潜在市场规模等经典指标。
有较多机构对医疗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并购、移动医疗、云服务、在线教育等领域表达浓厚投资兴趣。而逐渐升温的共享经济与军工行业对参与机构的资源背景有一定要求。
调查显示,机构对退出与回报的表现通常都过度乐观。据这方面的汇总统计,退出渠道主要以IPO,股权转让,上市后减持、并购、回购为主。VC机构的退出更加依赖IPO和股权转让,占比分别为36%和28%;PE机构则更依赖上市后减持、股权转让和IPO,占比分别为25%、20%和19%。同时,2017年新三板转让明显逊色于沪深两市的IPO。
五、投后管理日渐重要,团队建设重视专业化
国内私募股权行业的投后管理与团队建设近年来快速发展,很多方面不断向国际成熟的标准模式看齐。例如,在投后管理领域中面向LP信息披露服务方面,过去有很多机构拿不出几页纸的定期披露报告,还很不及时甚至不情愿。如今,类似的细节在主流机构中已经得到完善,并且从公共关系、客户关系到团队管理,都在行业竞争中变得更加成熟。
实地调研表明,当前阶段投后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跟踪投后企业的运营和财务状况;二是委派相关人员入驻被投企业,对企业的战略、经营等及时监控;三是从品牌、人力、财务等资源方面为企业带来全方位增值和提升,与企业一起成长。
趋势与风险
一、趋势:监管新规有利于股权投资回归价值投资导向
不管在美国、中国还是其他市场, 股权投资的成功,最终都将趋同于价值投资。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条例约束股东减持行为。部分机构认为, 此次规定对于追求价值成长的股权投资机构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二、风险:跨市场“估值差”和流动性溢价“套利”策略长期不可持续
与其他投资运作模式不同,股权投资的长期回报立足于经济周期的轮回,着眼于投资时代的变迁,牺牲流动性, 换取跨周期的超额回报,而此类超额收益只能来源于真实持久的价值创造。
作为股权投资的直接参与机构,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跨市场的估值差和流动性溢价,追求监管套利、多品种套利、精准减持和制度红利带来的赚“快钱”机会上,即便拥有全身而退的运气,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多数还是无法实现预期回报。
从中长期来看, 一、二级跨市场形成的估值差异以及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优势, 在股权投资领域的体现将不再显著, 但中短期内不会完全消失。对于高度依赖估值差和流动性套利的投资策略而言, 其股权投资的回报将受限, 无法达成预期回报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增大。新规对于那些在成立之初就以“跨市场套利和制度套利”为核心策略的股权投资基金而言, 其影响有可能是不可逆的,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金的运作方向。
文章来源:投融咖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