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 以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健康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快速变革,其中蕴藏巨大资本运作的机遇。
2. 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出现的医疗模式创新对医疗产业改变有限,物联网、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等创新的融入才是发展方向。
3. 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医疗行业的诸多痛点,细分领域极多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化机遇无限。
正文
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可避免的社会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医疗服务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医疗产业极具发展潜力。去年以来密集出台的行业发展政策和不断突破的医疗技术,也给整个行业陆续带来新的契机。作为最具爆发力的稳健产业,医疗早已成为股权投资的重要领域,随着投资量级的节节攀,其重要程度也继续加强。
医疗产业主要由原料供应、药物/器械制造、流通销售和终端客户组成,其中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是医疗产业链的核心。
医疗健康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快速变革,医疗正在改变世界,而技术创新正在改变医疗。物联网与医疗传感器使得远程诊疗成为可能;基因技术的大跨步,帮助我国药企由仿制药向着创新药迈进;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既是当前的投资风口,也是长期的发展趋势。
01
物联网+传感器,远程医疗颠覆互联网医疗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医疗服务业的商业生态发生变迁,以互联网思维去重新定义医疗服务,使其不再受到地域限制。线上诊疗、分级诊疗等模式的出现,仅仅把线下的流程挂号、问诊、诊断、随访、健康管理等搬到线上,并没有深入至诊疗环节解决患者治病需求。
模式创新对医疗产业的改变有限。“互联网+医疗”没有提升医疗供给端最重要的资源 – 医生的服务能力,虽然开发出流量变现、佣金分成、免费增值、收费服务、数据开发等盈利模式,但是低频的医疗服务难以盈利,因而商业模式也无法成功。
远程医疗切入医疗核心流程,实现远程诊断或健康管理,主要通过诊疗服务费盈利。物联网、医疗传感器等新技术赋能下,连接上中下游资源的远程医疗成为未来趋势,医疗的概念也从治病向预防和康复全面延伸。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远程监护系统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远程诊断;妇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等长期疾病也可实现初诊、复诊、乃至康复的全流程管理。
02
研发创新,中国制造至中国创造的医药转型
过去几十年,仿制药占据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大半江山”,以药物上市后的市场、销售的风险为代价换取研发过程的安全,实际上偏离了药物研发的本质。长远看,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新药研发环境显著改善:
一方面,优先审评提速、新医保目录出台、海外数据认证、国“36条”等政策明确鼓励创新。
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人才引进计划能够有效支撑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
此外,医保目录调整窗口开启有助于推动新药销售增长;创新药及创新技术已成为VC/PE 的“宠儿”,港交所欢迎无收入的生物制药公司上市补全了创新药投融资生态系统。
创新药开始崛起,研发过程离不开新科技的支持。药物研发周期与流程长、成本与失败率高,存在巨大的优化空间。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与筛选技术,在药物研发流程的较早阶段 – 合物研究过程中,可以将筛选的化学空间从百万级扩展至亿级、乃至兆级,同时,筛选成本节约至1/1012,筛选时间缩短至1/109,从而实现新药发现效率的提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识别DNA中的某些基因片段,从而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找到药物作用靶点。
因为历史积累的差异,我国创新药研发水平距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当前创新药崭露头角的阶段,研发风险可控的泛创新药,以me too、me better、biosimilar、biobetter等为主,是当前创新药投资的重要机会。
03
生物技术突破,体外诊断更多信息化
体外诊断技术,是指将血液、体液及组织等从人体取出来,作为样本进行检测而获取相关的临床诊断信息,从而帮助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依靠它。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高毛利的市场保持约20%的高增长,体外诊断潜在空间超过 2000 亿元。
体外诊断涉及的技术领域多、研究周期长难度大,技术难度的不同对行业发展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生物技术不断突破,蛋白水平的各种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检测,细胞水平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与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组织水平上的PET/CT等前沿技术不断成熟。
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体外诊断主要可以分成有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临检类诊断、病理诊断等。我国的体外诊断市场正向更简单、更快速、非侵入性、多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免疫诊断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分子诊断市场处于导入期,不仅拥有进口替代的存量市场机会,并且仍然有巨大的增量市场空间,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细分市场。
04
“AI+”,既是风口也是长期趋势
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医疗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此外,还有医疗成本高、误诊率高、医生培养周期长、疾病谱变化快等诸多痛点。在这个数据与知识密集的领域,需要大量的经验和严谨的计算能力,这方面人工智能远远优于人脑,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生产力。
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看,人工智能+医疗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拥有更大的空间需继续挖掘。
高效的算法、充足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当前算法和算力的发展已经为人工智能商业化带来了希望;而医疗领域里,实验室数字化数据、放射图片及视频、保健数据等呈指数级增长,大数据开始引爆人工智能。
当前以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密集的领域中发展较快。应用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模仿人类医生的阅片方法,在速度、准确度、稳定性三方面优势明显。Deepcare调查数据显示,在乳腺癌淋巴转移数字病理切片诊断上,有10年和20年经验的医生阅片准确率分别是57.5%和67.5%,而人工智能的准确率高达92.5%,接近40年经验医生的阅片水平。
“人工智能+药物挖掘”也在新药研发中找到一席之地。在化合物研究和临床前研究中,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和处理大量的生物科学信息,筛选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效的分子结构;临床研究阶段,结合医院大数据,可以快速找到匹配的患者,减少临床试验失败的概率。
继数据分析密集领域之后,医疗人工智能也将作用于服务密集领域。健康数据非常复杂,既包括生理数据和基因数据,也包括环境数据和社交数据。“人工智能+健康管理”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健康管理,减少发病诱因,并给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将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预防。
人工智能重构了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医药研发、诊断治疗、到医疗服务都有所涉及。考虑到医疗行业细分领域极多,数据获取成本高,不同领域算法差异较大,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化机遇无限。
05
案例之碳云智能:“AI+医疗服务”
前文提到,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个性化的健康顾问。2018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时参观的新锐企业 – 碳云智能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成立于2015 年10 月的碳云智能,用数字化方式记录个体状态,在基因、免疫、蛋白、代谢、微生物、临床体检、运动、饮食、环境等多层次生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帮助人们完成精准的健康管理。
碳云智能当前业务模式主要目标包括个体消费者、保险机构、药物研发机构及其他有相关需求的企业。比如皮肤美容,用户可以通过碳云智能的线下体系进行皮肤测试,之后碳云智能会基于数据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方案或者O2O服务。今年3月,科技部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碳云智能作为生物科技角兽名列其中。
06
案例之三迭纪:3D打印的医疗应用
物联网、传感器、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之外,3D打印技术也可以赋能医疗产业。近期完成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的三迭纪医药科技就是典型的代表。2015年7月成立的三迭纪,致力于搭建全新的FDM 3D打印药物制剂开发和生产技术平台,技术覆盖药物剂型设计、药物生产设备、药物产品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可以制造出大剂量、可快速溶解的药丸,医生可以根据需要来私人定制药物。三迭纪拥有国内外专利申请36项,自主研发的首个3D打印药物产品将于年内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3D打印的科技创新为医药子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打印出的药物,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实现对药物释放时间、空间和释放模式的精准控制,以及对药物复方制剂每个成分的单独释放控制。运用在医药研发领域,颠覆了传统试错型制剂开发模式,可大大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开发成功率和药物临床疗效。
文章来源:雪球网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