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新规之后,银行和创投行业之间这层若有若无的窗户纸,开始一点点被捅破。当然,现在开始呼喊银行活水来了,还为时尚早。而相比已经对银行长线资金望眼欲穿的创投人,银行人显然也坐不住了。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局长解冬建议,在上海开展商业银行创投类贷款试点,这一纸建议把中国创投行业最为期待的银行长线资金何时进入这个话题再度引出了水面。

另外一位银行人,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则建议,进一步推动投贷联动发展,比如适当扩充投贷联动试点银行名单等。众所周知,资管新规之后,投贷联动业务,可以说是目前尚存的主要维系银行和创投行业的一根纽带,但目前来看,似乎进展也不尽如人意。

让创投行业望眼欲穿的银行长线资金面前这道关闭已久的闸门也没有松动迹象。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发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被切断。

之后的三年,VC/PE进入漫长的募资寒冬,募资一年比一年困难,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全年基金募集金额从2018年的1.8万亿直线下滑至1.2万亿。

2021年,资管新规迎来过渡期规定的“大限”,监管层正悄然释放一些积极政策信号。在这关键的一年,流动的PE在跟多位银行从业人员和投资人沟通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不管是银行还是VC/PE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希望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能多做些实践性尝试。

01
投贷联动未实质性落地
某银行投资公司团队已解散

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银行和创投机构互动最多的是投贷联动业务。但事实上,这块仅剩的支持创投行业发展的业务在银行体系中也在寻求突破。

陈李(化名)是一名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的主要负责人,2016年,该行开始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工作。“开始试点以后,我们一年时间看了300多个项目,签了20多份投资协议。同时总行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子公司,但后来政策突然收紧,这块业务就彻底停滞了。”陈李说。

据陈李介绍,先前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调研看中的项目最终没办法投,从去年开始,原本筹建起来的投资子公司团队人员基本都流失了。原本银行体系的一项创新业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境内从事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业务。2016年4月,《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发,首批5个地区10家银行入围试点。这也为银行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打开一条通道。

但是这5年来,投贷联动的落地工作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投贷联动是我国在禁止商业银行对企业投资的前提下,突破原有政策要求,尝试性开展股权+债权融资的新模式。但投贷联动未实质性落地,在投贷联动业务试点的10家银行中,只有国开行获批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王天宇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首批试点银行也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2010年6月,招商银行推出“千鹰展翼”计划,招商银行为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方案,并通过与PE等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匹配的新型融资方式。

2013年,北京银行与车库咖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针对车库咖啡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并推出“创业贷”专属信贷产品,从股权投资思维角度出发,为其量身定制贷款方案,使创业企业获得天使投资以及VC/PE投资的比例及额度大幅提升。

目前来看,在这几年的摸索中,投贷联动业务的形式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为科创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和VC/PE的股权融资互为补充,一起服务创业企业成长壮大。

在谈及上述提案时,浦发硅谷银行行长、硅谷银行亚洲总裁陆珏表示:“这个提案的方向有利于把更多资源从金融市场的间接融资部分,引导至直接融资部分,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升金融服务,支持优秀创投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更好更快的发展。”

02
VC/PE:没感受到松动迹象
银行该交的作业还没交

投贷联动业务主要聚焦在创业的项目端,而对弹药供给不足的GP而言,他们一直翘首以待的是银行长线资金的进入。解东在建议中直指创投机构募资难的问题,他提出的所谓创投类贷款就包括围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募资和运作,形成以面向基金的“PE贷”为主体、辅以面向基金管理人的“GP贷”、面向基金投资人的“LP贷”。

据清科研究中心旗下私募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募资难”趋势延续,新募集总金额同比下降3.8%,为11971.1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募集资金的VC/PE机构中,有超四成的中小机构募资金额低于1亿元。

创投行业募资难的现状,已经成为整个金融行业备受关注的一个困境。“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离不开股权基金的大力支持,而募资能力和渠道有限限制了基金更好支持科创企业,也遏制了行业更好更快发展。”解东表示。

“我们一直呼吁开放银行贷款用于基金的相关需求,这些建议如果能具体落地,当然是非常好的一步。”沪上某银行行长表示。但在陈李看来,无论是何种贷,最终都是投向股权,如果监管层没有对银行资金流向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即便法律层面的问题得到解决,上述建议的可操作性也微乎其微。

更现实的问题是,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至今已有3年,银行该交的“作业”还没有完成。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就一直按照监管要求逐步压降存续资产,制定整改计划。

“银行目前仍有部分存量资产还没有处理完,银行资金的口子暂时不会松动。”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士表示。2020年,央行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牵头组织的《存量消化与循环再建并重——新规延期背景下推动存量化解的对策建议》报告也指出,根据市场机构反馈,银行理财是整改难度最大的,难以消化的存量资产主要包括四类:非上市股权类资产或者产业基金、信用债、不良资产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

过渡期存量资产的消化仍是商业银行的首要重任。报告明确提到,非上市股权类资产或者产业基金,这类资产涉及国家基建项目较多,往往期限非常长,一方面难以匹配到期限足够长的理财资金,发行新产品受阻;另一方面股权类资产回表面临突破《商业银行法》,即使处置存量资产过程中银行被动持有的股权类资产,资本占用也较高,信用风险权重为400%或1250%,是普通对公债权的4或12.5倍,回表困难。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让银行稍微有了一点喘息的机会。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即使延长到2022年,对于中小银行的存量化解而言仍然存在困难。

03
资管新规迎一年过渡期
银行借道S基金进入股权市场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创投行业不乏呼吁开闸之声,但收效甚微,银行长线资金始终对创投行业关紧大门。2021年,是资管新规延期过渡的关键一年,可能也是市场出现灵活调整时机的一个节点。无论是创投人,还是银行人,都在现有政策框架之内进行了积极尝试。

年初,浦发银行帮一家PE募集了5个亿的新闻让创投圈再起波澜。2月2日,国新基金宣布旗下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益臻系列股权甄选”成功发行。据公开资料显示,本次发行的该理财产品是与浦发银行合作,期限为7+N年,募集规模5亿元,提前一天半时间完成募集,募集到的资金将以国新央企运营基金的投资项目作为底层资产,专门用于基金新增项目的出资。

“从产品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这发行的是一支S基金。“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分析道。据接近国新基金的人士透露, 本次与浦发合作的产品完全是一个正常的理财产品,后续浦发银行还会继续销售该理财产品并投资到国新央企运营基金。

对创投行业更深远的意义是,此次国新央企运营基金管理公司与浦发银行的合作被认为是一次对银行资金进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模式探索。

国新央企运营基金也成为中央企业首家成功采用该方式募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此,中国母基金联盟秘书长、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认为:“这说明了两点,第一是中办、国办颁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为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股权类基金指明了方向并扫清了障碍;第二是只要是GP声誉好且已投项目优质,市场一定会趋之如骛,不差钱。可以预期的是,浦发此次投资国新,将会成为2021年甚至于今后几年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股权类基金的标杆性范例。2021年,预计投资行业的募资难问题将会得到较大的缓解。”

这就不得不提到2021年另外一条让创投行业重燃希望的政策。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其中,第18条专门提到了创投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并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合作。就在3天之后,“益臻系列股权甄选”就宣布成功发行。

流动的PE了解到目前部分VC/PE正在和银行寻求类似合作。“我们也在跟一些银行谈资金方面的合作,不同银行政策也不同,但是目前来看,如果说有新的尝试的话,可能国资背景的基金会更占优势。”沪上一位PE合伙人表示。

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比不多的权益性资产配置篮子中,已经出现了一批GP的身影。此前,工商银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理财已与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等一级市场知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并在2019年6月推出科创主题的私募股权产品“博股通利”。

2020年12月,台州城投成立了1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将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投向新兴产业项目和拟上市企业股权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据媒体报道,其中5亿元为银行的理财资金。目前已有工银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邮储银行设立了相关的股权投资基金,投向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中。

可以看到,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之内,银行和VC/PE都在努力寻求更大的合作空间。从创投行业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以银行、保险为代表的长线资金的入场是股权投资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考虑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显然还需要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流动的PE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