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证券时报、香山财富论坛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暨财富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放出席峰会并作了主题演讲。
万放认为,经济增长中枢下滑,基础资产盈利能力下降是资产管理行业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而央行的资管新规、国内金融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都将促使资管行业未来在商业模式、科技赋能、激励模式、金融监管等四大方面迎来转变和变革。
以下为万放演讲文字实录: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基金报的邀请。每次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我都很想来听一下,享受思想的盛宴。今天借此机会我也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资管新规、金融业对外开放
将引入资管业全球标准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和机遇”,我想从五个方面来做分享:第一是资管行业变革的背景,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变化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清楚这个背景你才能探寻到变革的逻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未来我认为资管行业将面临四大变革:第一是商业模式的变革;第二是科技赋能的变革;第三是激励模式的变革;第四是金融监管的变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前行业变革的大背景。今天上午Kristina Hooper女士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由于全球贫富差距带来了民粹,民粹带来了全球一体化的倒退,由此倒退又带来了经济效率的下降,随之引发的一个预判是,未来三到五年世界经济将面临下行的挑战。世界银行前段时间也给出了同样的预测。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也将逐步下移,通胀平稳、利率低位震荡,基础资产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将面临资产荒。但股市稍微不太一样,第一股市是对企业未来的预期,第二股市中的企业都是行业的头部企业,所以它跟经济增长的趋势不是完全契合的。虽然现在股市还不错,但是整体来看经济的话,还是面临不小的挑战。
从行业变革看,这里面有两个最大的影响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央行资管新规的实施,把中国整个资管行业带入到全球标准的资管行业发展格局中,去年我把它称之为资管行业变革的元年;第二个因素是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无论中美谈判成功与否,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是确定的,只是开放多少、开放多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市场未来将会迎来很多的外资机构,其实已经有不少外资机构在申请独资的牌照了,他们的加入也将促进这场变革。
资管业将面临的四大变革
那这种背景和影响因素会带来什么变革呢?
我认为第一就是商业模式的变革。资管行业是轻资产的行业,轻资产的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要把风险和收益准确的传递,将风险和收益特征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从资产端准确地传递到资金端并传递到客户手上,不承担刚兑风险,但承担信息披露不准确的不尽责风险;第二个标准就是净值化,这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全世界的资管业,包括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实则做的都是轻资产的业务。
在商业模式层面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则是未来资管机构盈利模式的变化:从过往的类息差为主转化为目前管理费+表现费的盈利模式,未来更可能发生的情形是,金融机构将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金融创收和科技创收两方面的收入。大家会看到现在全球大的先进的科技型资管公司,它们已经将收入来源变成“管理费+表现费、服务费+使用费”两部分了。所以,第一个变革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第二个变革来自科技赋能。前面我们也提到,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得走科技赋能的路,不是说你有得选,而是你根本没得选。原因主要有四个:
1、刚才提到了经济下行,基础资产的盈利能力在下降。
2、往的金融过度繁荣带来过度竞争,过度的竞争带来价格竞争,管理费进入了下降通道。这不仅发生在中国,全球的管理费都是在下行,主动管理费在降,被动管理的规模在增加。
3、科技发展冲击了金融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一定程度吃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饭,信息越不对称,你的盈利能力就越高。而未来科技正在冲击这个壁垒和红利,特别是对C端资管业务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4、监管。监管趋严,合规的要求和成本越来越高,监管的趋势是让利于投资者,这些方面全世界都一样。
因此,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资管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必须通过科技赋能来改善。
那么科技变革将带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解决四个问题:
1、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通过大数据等各种科技手段辅助投资决策,提升投资业绩,增加投资收益。
2、提升效能。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营销、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3、增强风控。通过智能手段可以进行信用评估、定价、监管、预测等。
4、降低成本。这也很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化、远程化,进而降低营销、获客、运营和服务的成本。
在2017年的时候,贝莱德预期阿拉丁等解决方案业务的营收占比将在2022年提升至30%。另外,我们也看到了桥水基金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与建模打造全天候策略,“基金经理+研究员+数据分析师”或将成为投资团队的标配,其中数据分析师是新角色,但定位权重会越来越高。
综上这些变化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去面对,都得去承担。
第三个变革就是激励方式的变革。在过去的三四年里,我们很多的基金公司在进行事业部制的改革。据我了解,今天的事业部已经不多了,为什么呢?背后的原因可以拿跑马拉松来说明,如果你今天可以用6个小时跑完马拉松,那我给你充分的激励,一个亿,希望一个月后跑进4小时。但实施上有了意愿还得有能力,短时间你不可能跑进去,结果是要么累死半路上,要么弄虚作假。所以,短期的过度激励并不能解决投资长期稳定的绩效。如果说长期激励,希望10年以后你跑到4小时以内,是有可能的,你就会做长期的规划,不断去改进和完善你的能力,也许10年之后真能成为跑进4小时内的选手。
长期激励机制会逐渐改变核心基金经理的意愿和行为,因此我们看到境外很多资管公司第一是有股权激励,把核心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其次有跟投机制,把核心员工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绑在一起。
最后一个变革是监管的变革。首先中国坚持金融开放,但开放进程及节奏仍会坚持自主协调原则我非常认同,同时我们也要未雨绸缪,思考这种逐步改革开放会给监管带来什么变化呢?
1、将由过去的正面清单管理转为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制定是非常技术性和策略性的,同时这中间还要保证政策的弹性和可塑性。
2、过往我们的“强事中事后”监管会变为“强事前”的监管,把丑话先说在前面。未来的趋势将会朝事先把很多事情约定清楚,违法违规将面临严厉监管处罚的方向走。
3、由竞争差异管理变为竞争中性管理。外资要享受国民待遇,而内资也要享受外资待遇,同时大家都要享受科学监管待遇,这就是双向监管开放的变化。
4、常规的监管会变成RegTech科技监管。未来监管会通过很多科技手段,这样也倒逼资管机构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我举例来说明一下: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我国现在的信用评级分布。目前中国市场绝大多数债券评级在AA以上。再看国外的信用评级分布,整体来说是相对比较均匀。未来外国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时,我们的债券评级调整会如何呢?我不知道答案,大家可以想一下。
最近五年我们的信用评级的等级反映不出来违约率,这是很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银行间市场监管的上位法是《人行法》,我们交易所市场监管的上位法是《证券法》,两个上位法不一样,带来市场监管上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交易、托管、准入标准、中介机构行为、信息披露要求和投资者保护等一系列差异。
此外,境内外的债券市场的条款约束和信息披露也存在差异。国外的承销商也是发行人付费,但他们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他们很在意发行人,但更在意投资人。所以,承销商和发行人谈条款约束的时候,他会根据发行人不同的信用等级提出不同的投资人保护约束条款,而国内承销商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导致一旦债券违约,投资者的利益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所以,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对外开放,也会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
综上,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资管行业正在不断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座诸位必须勇于面对,勇于变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免责声明: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来信告知: AIS.editor@intelleagle.com.cn